※表演崇拜与中年演员※

※表演崇拜与中年演员※

一般说来,表演者不是创作者,谈戏剧创作不涉及戏剧表演,但是近年来,戏剧创作中的“演员中心论”和“导演中心论”相互叫劲,演员的表演艺术和个性魅力得到了强化、突现。要求演员参与创造,充分发挥表演、唱腔艺术的特长,创造性地塑造人物形象,展示戏剧戏曲的剧种特色,这既是对戏曲作为表演艺术的本体的回归,也是戏曲的综合创造得到强化的体现。

由于各种原因,近些年来,全国各地都高度重视艺术新人和后继人才的培养,推出的多是青年演员,不少人在全国大赛中连年获奖,在媒体中频频亮相,来势很猛,非“铁”即“火”。这是舞台上的“青春偶像剧”,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当前“性别消费”(靓女酷男)的一种体现。但在近年一次全国戏曲表演研讨会上,几个曾经在全国产生影响的中年演员一致提出: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戏演,在剧团里空耗生命!急需中年演员重出江湖,与青年演员并驾齐驱,共同发展。在一些演艺人员沉迷于麻将、金钱和实用主义的当下,一些中年演员仍坚持个人操守,坚持下乡演出,他们时常梦想着能尽快排演一个新戏,将多年的艺术积累、感悟付诸实践,不在艺术生涯中留下遗憾和空白。

中年演员与青年演员各有千秋。青年演员生活在视听文化时代,更懂得如何将传统唱腔和流行歌曲的唱法结合起来,可以在艺术实践特别是探索戏曲中展示才华,推动唱腔、表演的革新。但他们有些人离名角还有一段距离,没有达到全方位展示自己才华的程度,不能代表一个地区的发展动向,何谈时代的艺术风尚。中年演员更富有艺术经验,较多地接受了前辈艺术家、民间老艺人的教育熏陶,更能厚积薄发,懂得在继承戏剧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开拓、创新。说“演员是吃青春饭的”,这是大众消费文化的一种说法,但对于民族艺术和严肃艺术,我们崇尚的是他或她所塑造的舞台形象,及其高超的人物刻划能力和演唱技巧。

我们呼唤中年演员开展“二次革命”,首先要对他们进行鼓励和引导。实际上,我国重要戏剧表演奖项的设置已注意到这一点。如文化部文华表演奖没有对申报演员年龄加以限制,它对所有的优秀演员都是开放的,热诚欢迎的。几年来,中国剧协设立了“二度梅”,对中年演员重出江湖、再创辉煌发出了召唤,最近剧协还设立了“三度梅”,年龄放宽到六十岁以内,等着有心人去摘取。这无非希望和鼓励我们所有在职的演员或表演艺术家,能够不断攀登艺术的高峰,艺术生命尽可能长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