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伴奏※
戏曲乐队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包括管弦乐、弹拨乐等,主要用于演唱;武场包括锣、鼓、钹等打击乐,主要用于做工、念白、武打、舞蹈和衔接、连贯。乐队伴奏形式因剧种不同而差别较大,如古老的弋阳腔、高腔只用清唱和打击乐伴奏,到了昆曲则以笛、箫为主加弹拨乐伴奏,而皮簧腔、梆子腔等多数现代剧种均以板胡、二胡等弓弦乐为主,配合笛、管及弹拨乐伴奏,形式技巧表现力越来越丰富。
乐队伴奏是演员唱腔最有力的支持部分,对唱腔起着烘托作用,它与唱腔、演唱三者紧密连接,凝聚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乐队伴奏不仅能使演唱增添光彩,而且通过引子、过门、尾声、行弦等,来补充唱腔的未尽之情;既是演唱的辅助手段,又是相对独立的器乐艺术。
在乐队伴奏中,有两件乐器最为重要,一是主奏乐器,一是锣鼓。主奏乐器因剧种不同而不同,如昆曲是曲笛,梆子腔是板胡,皮簧腔中是胡琴,粤剧中是粤胡,曲剧中是曲子琴等,它们能鲜明地体现剧种特色,一听就知是何剧种。主奏乐器是文场乐队中的领衔乐器,其演奏者居乐队首席。锣鼓是中国戏曲音乐的一大特色,它源自民间,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气派。戏曲整台戏的节奏安排由鼓师统一掌握,用鼓点控制全剧的抑扬顿挫、高下徐疾的舞台节奏,强化唱腔、念白和身段动作的美感,以及人物的内心动作,并营造环境气氛。锣鼓的功能是“一打节奏,二打感情”,要打出人物心理变化和情绪转折,在节奏中表现人物性格,如“冷锤”表示吃惊,“乱锤”表示慌乱,“急急风”表示紧张等。锣鼓无异于演员表演的神经中枢,内外动作都由它传达出来。
戏曲舞台上乐队配乐宜“淡”忌“花”,淡而有味,不繁杂乱耳。配乐的多少厚薄,要根据剧情和对比的需要。有时,无伴奏也会起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如京剧《三岔口》(见插页图21)中,用了大段的静场,以制造夜间的静谧气氛,让演员在台上摸黑开打。
乐队伴奏要突出一个“伴”字,为演员表演服务,同时要注意音量,不能喧宾夺主,掩盖了演员表演、演唱。李渔在《闲情偶记·演习部》中指出:“吹合宣低”,“须以内为主,而丝、竹副之”,“有主行客随之妙”。伴奏要善于变化音量,尤其是演员演唱、念白说,伴奏音乐要适当压低音量,以突出演员的声情。有些剧目中,主奏乐器常常会“独立发挥”,出现脱离剧情的花过门,弄得演员在台上十分尴尬。乐队伴奏,特别是主奏乐器更不能与演员争强好胜,不肯相让。如谭鑫培演出《击鼓骂曹》,他的击鼓十分精彩,但伴奏的著名琴师梅雨田总是与他叫劲,结果节奏上总是差一点。虽然二人心知肚明,尽量做到和谐同步,但可惜“棋逢对手”,梅雨田自始至终不肯服“输”。这就不是一对很好的搭档,更谈不上配合默契。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以民族乐器为主的戏曲伴奏乐器也在逐步进行丰富和创新。如京剧“样板戏”中添加了西洋乐器,较好地丰富了戏曲音乐的表现力。云南上演京剧《黛诺》时增加了芦笙,加强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气息。汉剧《弹吉他的姑娘》中全用电子琴和爵士鼓,以轻音乐节奏为演员伴奏,与时代和人物性格都较为贴切。但借用不是硬搬,一定要与戏曲诗化和弹性节奏相协调,化到戏曲中来,为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