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中国戏曲艺术历来认为,写戏就是写人的活动和人际关系,这种表现人的生活以寓教于乐、影响现实生活过程的艺术特质,也是一切文学艺术特别是叙述体文艺的本体特征。人物形象,是一切好戏的根基,法国剧作家贝克认为,一部戏的永久价值,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我国著名导演焦菊隐认为,戏剧的目的是为了在观众面前创造有思想的能揭示客观真理的艺术形象。戏剧也只有通过塑造生动、深刻的人物形象,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思想和艺术的光辉。

构筑一个人物形象,必须要有性格和行动。一般来说,行动是受性格支配的,而行动反过来也反映人的性格。因此,要表现人物的情感心理和价值取向,以及其不得已或经选择的言行和处理方式,这是戏曲剧本围绕主人公必须完成的叙述任务。如《赤壁鏖兵》,就是通过“打黄盖”一段戏来写人的,将孔明、周瑜、甘宁等人都纳入事件之中,使他们成为当事人,每个人都采取了行动,因而每个人的性格形象都非常鲜明生动。

由于遗传天赋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的性格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而且不只有一种成分,有时这些成分还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塑造人物形象时,必须深刻把握这个人物形象的“原生状态”的内心和灵魂,把握其相对稳定和变化发展的多方面,才能使之性格丰满、鲜活,能触动观众的内心和灵魂。一般来说,富有意味的人物形象有以下几种:转变型的人物,如杂剧《窦娥冤》中的窦娥、京剧《野猪林》中的林冲;双重人格型的人物,如杂剧《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京剧《徐九经升官记》中的徐九经;偏执狂型的人物,如昆曲《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川剧《死水微澜》中的邓幺姑;有缺点的英雄,如淮剧《西楚霸王》中的项羽、川剧《山杠爷》中的山杠爷;体现性别、机智等某种价值取向的人物,如《桃花扇》中的李香君,《沙家浜》中的阿庆嫂等。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一个戏曲剧本的文学成就,要看它是否塑造了一个富有意味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戏曲剧本在刻画人物时必然要采取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如发展型、截面型、焦点型,或者三者相互穿插,这要取决于剧作家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和侧重点,采取相应的叙述策略。

戏曲的人物形象要求性格鲜明,张庚在《论戏曲表现现代生活》一文中指出:“人物性格模糊是戏曲中的大忌,因为性格不鲜明,矛盾斗争就不可能强烈”。但这并不意味着创作中以行当定性格。戏曲行当的历史划分与概括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简便性,能在形式上总体把握一个人的性格、性别、品德、年龄、身份、职业等特点与特征,但它毕竟是一个粗略的划分与概括,是从类型上对人物的把握与界定,或者说是对人物主导性格的一种把握,但实际上对刻画、塑造人物带来了一些弊端,忽略人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必须在类型化中予以多样化和灵活处理,以免让共性淹没个性。事实上,人们已认识到这点,不断对戏曲行当进行弥补与再造,如《贵妃醉酒》中杨贵妃是青衣与花旦的融合,创造出“花衫”一行;《徐九经升官记》中徐九经是丑与生的结合,出现了“生丑”一行。这不是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的特别创造,而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使然,不过是他们富有悟性和创新精神,敢于突破前人,不拘常规,直达人的本体状态。

此外,剧本的唱词、语言必须性格化,根据人物性格形象的不同,精心设计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行为方式、情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