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味※

※人间烟火味※

建国以来,戏曲现代戏的创作虽然受过种种限制,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但在戏曲工作者积极干预现实生活的努力下,还是产生了一大批富有时代气息、兼具认识和审美功能的优秀作品。如沪剧《罗汉钱》、评剧《刘巧儿》、评剧《杨三姐告状》、豫剧《李双双》、京剧《沙家浜》、汉剧《弹吉他的姑娘》、楚剧《虎将军》、采茶戏《榨油坊风情》等等。这些剧目如果再按具体题材划分,可分为革命历史剧、都市言情剧、农村现代戏等等。下面介绍前面两种。

中国现代革命(土地革命战争至解放战争)是戏曲创作的宝贵资源,也是利用现代革命家先进事迹教育后代,激发爱国热情的重要方式。而且在“历史名人热”的利益驱动下,与革命人物、事件相关的省、地、县,也积极将这些先进人物事迹搬上戏曲舞台,以展示当地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当地的知名度,革命历史剧虽冠以历史的头衔,但由于发生在现代,服饰、表演风格上接近当代,因而一般算作现代戏的范畴。这类作品有:淮剧《王贵与李香香》、评剧《金沙江畔》、京剧《红纱记》、京剧《沙家浜》、京剧《智取威虎山》、楚剧《虎将军》、采茶戏《山歌情》、吉剧《关东雪》、楚剧《中原突围》、湘剧《之伢子》等。其中,《虎将军》以回忆式的片段结构,记述徐海东大将作为革命家的勇敢威猛,刚强果断,又表现了他对战友、部下、爱人的无限深情。有些情节相当感人,如让马让药,自己剜肉疗伤,以一曲《送郎当红军》来克服自己的剧痛,并转化成诗意的抒情表演。该剧在革命英雄人物塑造上,既突破了“样板戏”的呆板模式,又比“十七年”和新时期表现革命领袖的戏曲作品更加血肉丰满,亲切可信,而且艺术观念、舞台处理都较为新颖,成为90年代至今同类题材创作的一种范本。《山歌情》写的是现代红色歌手曾子贞(剧中名为贞秀),她曾以山歌鼓舞了红军士气,增强了红军号召力,被陈毅誉为“山歌大王”。该剧的翻新之处,在于没有正面展现革命斗争,而是以贞秀与明生、满仓两个男人的爱情为支点,揭示了贞秀的复杂内心世界以及革命和爱情的矛盾与统一,该剧在表演上充分发挥采茶戏载歌载舞的特点,在“歌”与“情”上做尽文章,民俗风情色彩浓郁,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

都市作为现代文明的前沿阵地,是戏曲界很感兴趣,却不能把握的题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都市人的人生观、爱情观、价值观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文艺创作中,小说《你别无选择》、电视剧《牵手》、话剧《撒满月光的荒原》以及“新新人类小说”等,展示了当代青年情感价值躁动、蜕变过程及其精神状态。在这里,有传统与现代的观念搏斗,有当代意识的直接呈现,有的得到歌颂,有的受到批判。而在戏曲创作中,都市现代观念的裸露是很少见的,更多的却是对传统的留恋和归依。这不能简单归结为戏曲剧作家观念的保守,而是当代都市人或当代人在喧嚣杂沓的物质外壳下,心底总保持并渴求一份人性和人情的本真,戏曲是抒写内心真实感情的艺术,正好踏进了这条“都市风景线”。这类作品有:汉剧《弹吉他的姑娘》、京剧《药王庙传奇》、《母亲的情怀》、黄梅戏《未了情》、眉户戏《迟开的玫瑰》等。其中,《未了情》通过诗化的片段结构,写一位年轻女教师病逝前对爱人、哥哥、妹妹、学生的种种关爱与眷顾,以及最后放心地含笑而逝,情真意切,凄婉动人,揭示了她白玉兰般的高洁情怀。《迟开的玫瑰》中,歌颂了女青年乔雪梅身上一种善良坚毅,无私奉献的母性精神,她为全力照顾轮椅上的父亲和三个弟妹,屡次牺牲自己的成功机遇和宝贵爱情,等重任完成后,她又开办了敬老院,并以高洁的情操赢得了“迟开的玫瑰”。以上两剧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人的家庭、社会责任感,强调真情的现实价值,主人公作奉献时,都是热爱生命与生活,因热爱而生真情,而见真金,因而感人泣下,令人动容,在都市、学校、乡村、部队、厂矿中演出,受到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