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与虚构※
传统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一个客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历史剧必须有史可查,有史而依。如京剧《闯王进京》、藏剧《文成公主》,其基本人物姓名、形象及其基本情节、走向是以信史为依据的。后来,出现了一些历史故事剧、历史传奇剧,不再考虑信史与野史、历史与文艺作品的区别,凡是野史笔记、稗闻传说、小说诗歌都作为表现历史的题材。如京剧《野猪林》、豫剧《花木兰》、昆曲《十五贯》等,因为虚构、编造成分较多,一般人称为“新编历史剧”,但它们仍然遵循历史真实、典型化、可然律与或然律的创作原则。
但是,新时期以来,历史剧创作开始倾向于全面虚构,不讲历史背景、典型环境,有意虚化具体的历史时空和人物,称之为“新历史主义戏剧”。如淮剧《金龙与蜉蝣》,标明是“西周以降,华夏某诸侯国,大体上楚流裔一脉”;川剧《田姐与庄周》,标明是“一个大男人与小女人无从稽考的故事”,有的干脆只标明是“古代”,人物不仅是虚构的,而且连姓名都没有,只以性别、身份、绰号代替。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凭空构想毫无史实依据的戏,不能称为历史剧,只能称为“古装戏”,因为它不过是现代人穿上古装而已,其思想感情与价值观念都是现代人的;一种看法认为,这是亵渎、歪曲历史,特别是有些历史剧为了创新,连历史人物的形象、故事情节都改得面目全非,这对于青少年观众从戏剧中学习历史知识,准确地把握历史本质十分不利;一种看法认为,淡化历史背景,虚化人物和故事,这使历史剧创作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与自由,凭着对历史文化符号的运用,可以使剧作家的思想感受表现得更加透明纯粹,也可以省去许多来自现实的顾虑与麻烦。这种讨论和争议其实也在历史话剧、历史小说和历史电视剧中展开,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个普遍乃至永恒的现象。
为解决以上种种矛盾,有人建议可以将历史剧分为三大类型:一种是“考古史剧”,严格遵守原生历史的真实性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力求真实再现历史上的真人真事甚至细节,虚构只允许来弥补局部史料的欠缺。另一种是“仿古史剧”,在不变动历史基本框架的前提下,允许大幅度的虚构和塑造典型的方法,突出神似,可以是“真人假事”或“真事假人”,逼近历史的本质真实。这是现实主义历史剧的主流样式。第三种是“泛古史剧”,完全虚构历史时空,将历史意味转换成符号化的历史结构和话语,舞台上展现的不过是人物的心灵史,或是剧作家对历史的一种抽象把握。[16]可以说,“考古史剧”是历史学家心目中的历史剧,“仿古史剧”是广大观众心目中的历史剧,而“泛古史剧”则是诗人心目中的历史剧。它们都可统称为新编历史剧。
历史剧中纪实与虚构的关系问题,历来笔战激烈,其实正如本节开头所说的,历史读法因读者的个性气质和认识角度不同,会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历史不过是人的衣着服饰,有的传统,有的流行,有的新异,只要人们懂得游戏规则,知道它们各自的款式和风格。近些年来,我国新编的历史剧创作蔚然成风,取得了累累硕果,如京剧《曹操与杨修》、京剧《骆驼祥子》、滇剧《瘦马御史》、淮剧《西楚霸王》、湘剧《马陵道》、京剧《贞观盛世》等等。这些剧目在纪实与虚构关系上处理较为稳妥、巧妙,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欣赏性,既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又获得专家和领导的普遍好评,因此有人戏称当代戏曲是历史剧的天下,当代戏曲的创作实绩主要靠新编历史剧来完成。其中,在虚实问题上能为大家普遍接受的,如滇剧《瘦马御史》,该剧关照当前反腐倡廉的时代主题,写乾隆年间监察御史钱南园弹劾山东巡抚国泰、布政使于易简贪纵不法,奉旨随军机大臣和珅到山东查案。和珅袒护国泰,证人浦霖中途变卦,将钱南园推向两难境地。但他不畏强权艰难,发扬“瘦马风骨”,通过机智和崇高爱情的力量,终于扳倒贪脏枉法者,受到乾隆皇帝的奖赏。在剧中,基本事件和人物关系都有史可察,实有其人其事,曾在历史上引起国人震动,但剧作家盛和煜等人的出发点,还是塑造钱南园血肉丰满的个性形象,揭示其复杂细腻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人格,不因题材重大而抽象写人,人没于事。如历史上的钱南园是书画名家,尤其擅长画瘦骨嶙峋的马,曾送友人一幅《瘦马图》,他任御使时并不骑瘦马,倒是骑过一只独眼的骡子。在剧中,他骑的是瘦马,画的也是瘦马,经过艺术虚构、改造,使“瘦马”对主人公具有政治品质、文化人格的象征意味,从而提升了全剧的精神境界。据史载,钱南园对查案无必胜的信念,恐遭流放,曾向友人借钱,以备赴边之用。剧中则改为他向仆人借钱,以备送老母返回故乡昆明之用,这一改动,使母子之情凄惶动人,突出了他的人伦之情和无私品格。又如按史实,钱南园弹劾国泰时,其妻秦氏尚在,两年后才过世,但剧中让秦氏提早亡故,而虚设一位佳人莲心(浦霖之妹)出场,着墨不多,却鲜活动人。她向钱南园索要《瘦马图》悬室自赏,也寓爱慕之意。最后,她发现其兄变节,愤而偷出帐本,用生命挽救了心上人。有了莲心这个人物,就使得全剧生旦角色搭配和谐,刚柔相济,并从感情生活上多方位刻画钱南园的形象。总之,剧作家本于史实,又不拘泥于史实,是从历史剧的“剧”的角度统筹安排全局,使人物充分性格化,成为戏曲舞台上具有较高认识价值的典型形象。该剧出台后,还迅速被北京京剧院移植改编成京剧,广泛演出。
历史剧是文本的,面对同一个历史文本,不同的创作主体会阐释出种种不同的涵义,如各种“昭君戏”、“贵妃戏”等,历史剧总是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倾向。因而对于剧作家来说,用理解充实历史文本,用个性激活历史文本,这是非常重要的。创作主体只有激活历史,才能使历史和主体之间构成真正的对话关系,创作主体才能灵活把握历史,驾驭历史,在任何题材上都具有一定超越性和自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