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突出※

※重点突出※

在各种文学艺术中,都讲究重点突出,其目的是凸现与作品主题有关的重要事物,集中笔墨写好它们,也集中观众、听众或读者的注意力,更好地欣赏作品。戏曲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需要突出重点,最忌讳“在演出中看了半天还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准备解决什么问题,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是什么。”[4]这里一般分两种情形:一种是有一个主题、中心事件和主要人物,但进戏较慢,啰里啰嗦,遮蔽了重点的光芒;一种是有几个主题,中心事件和主要人物,但主次、线索不分明,时时转换,让观众把握不住重点。一个戏曲剧目如果主题不鲜明,人物事件散漫,观众就会逐渐失去兴趣,乃至中途退场。重点突出,是戏曲编导者最基本的原则和技巧。

要突出重点,首先就要确定重点位置,抓好一头一尾,每一场的开场和结尾,都是最引人注意的重要位置,必须精心设计,开场抓人,结尾勾人。戏的开场,也就是第一场的开始,必须像写议论文一样要迅速“提出问题”,切入正题,介绍主要人物和事件,并营造一定的气氛、气势和情调,抓住观众的兴趣,渐渐将观众导入规定的戏剧情境。古典戏曲在这方面形成了一套体制,如开场一般是由副末开场,介绍全剧基本事件和主要角色,有时还作客观评价,点明题旨,使观众对全剧有个大概印象,引发兴趣,接着看下去。每个重要人物上场有上场诗,自报家门,下场有下场诗,作一小结,线索、思路都较明晰。当代戏曲除了在全剧首尾运用主题歌、伴唱介绍等技巧外,一般都要靠硬功夫,紧紧围绕主要人物的命运和事件矛盾铺排全剧。在荆州花鼓戏《闹龙舟》中,导演张曼君在每场开始用四个小孩翻桨推舟,点明每场题目,用舞蹈粗略演绎每场梗概,活泼有趣,又为演员换装、捡场赢得时间,是幕间处理的一个创造。每一场的开始一般宜静不宜动,尤其是新的地点和布景,要让观众有时间先欣赏一下布景,辨别其场合和环境,再欣赏台上人的表演。

其次,要对重点细节大写特写,大做文章。戏曲有个特点就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重要的戏要写足写满,次要的戏一笔带过。如京剧《四进士》在情节线索上较为复杂,但在盗信、抄信的重要关节上,却大写特写,给宋士杰安排了大段的做工和唱工,详尽至极。《拾玉镯》中,也围绕玉镯做戏:傅明放镯,玉姣拾镯,以后是还镯、收镯、藏镯,最后以镯定情。这个小小的道具就是全剧最突出的重点,它的反复运用、出现,强化了全剧主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哈密尔顿在《剧场理论》中还认为,全剧的重要关节至少要说三遍,一遍上给全神贯注的观众听的,二遍是给一般观众听的,三遍是给大多数粗心大意的观众听的。

最后,要在人物、细节、语言等方面形成鲜明对照,以突出重点。戏曲中各行当的设置本来已有对比度,但还要在对立面人物上强化性格的差异。如昆曲《十五贯》中,实事求是、为民请命的况钟,与主观武断、沽名钓誉的过于执形成对照。越剧《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袭人与晴雯,都是相互对照的人物,相互衬托鲜明深刻的人物形象。细节对照主要是使全剧悲喜相间,冷热有度,调节观众的欣赏心理。如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前有风趣的“十八相送”,后有悲痛的“楼台会”,前后对比,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戏曲人物对话也能形成鲜明对照,如两个人物一悲一喜,一智一愚,一紧一松、一真一假,其对话都富有戏剧性。如楚剧《葛麻》中,雇工葛麻与员外马铎进行斗争,前者反话正说,后者信以为真,就反衬了前者幽默风趣、乐于助人的形象。

何谓重点,它主要取决于戏曲的主题思想和体现主题思想的贯穿动作。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说,戏曲是“结构第一”,而“立主脑”、“减头绪”,突出重点,作“孤桐劲竹,直上无枝”,不作“断线之珠,无梁之屋”[5],这实际上是戏曲结构艺术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