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婆骂鸡※

※王婆骂鸡※

至今,许多戏曲专家坚持认为,戏曲是植根于传统农耕文化的通俗文艺,反对一些文人将戏曲雅化。戏曲中最具通俗性的,恐怕要数农村中自编自演的下里巴人式的“土戏”,它们是农民文化的生动组成部分。其直接源头社火歌舞曾是戏曲产生的文化源头之一,而它们又常常为城市中高度发展的戏曲提供艺术养分。传统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众多而“惟农最苦”,农村生活单调而贫乏,识字教育少得可怜,但在春秋时节“迎神赛会”、“盂兰盆会”等重大祭祀活动中,土班艺人也运用灯戏、花鼓戏、采茶戏等戏曲形式,排演一些酬神娱人的“庙会戏”(见插页图11)、“社戏”、“谢洋戏”、“目连戏”等,来丰富、充实自己的文化精神生活,以图“百日之劳,一日之乐”[31]。这种戏曲可以说才具有全民性、群众性,是中国戏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支流。现在我国村镇经济发展,而群众文化十分活跃,农村小戏的创作和演出十分兴旺,显示了它强大的社会生命力,以致一些专业剧团也加入了农村小戏创作演出的行列。

农民土戏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它继承了农村各种传统表演艺术的表现手段,如村歌土调、乡言土音,秧歌、旱船、打连厢、竹马灯等民间舞蹈,有的还直接从农村歌舞说唱中脱胎而来。它直接取材于生活,发表人们对事物的意见和看法,因而对农民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作了相当深入的表达,反映农民最“切身”的问题。这些农村小戏(二小戏和三小戏)仅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其内容特色,如《打猪草》、《王婆骂鸡》、《小放牛》、《补背褡》、《赶会》、《回娘家》、《卖棉花》等等。其艺术表现的重心不是劳动生活行为本身,而是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体现农民的乐观、开朗的生活情趣,这些农村小戏艺术质量较高,简直令世人叫绝。农村小戏的人物一般是一男一女,大多描写男女自由恋爱之事,表达了人们对爱情婚姻的大胆追求,在农民观念中激起强烈的反响,所以被历代统治者视为“淫戏”而加以禁止。建国后,在专业艺术人员的努力下,许多农村小戏得到了整理、加工和改编,如黄梅戏《天仙配》、楚剧《葛麻》、湖南花鼓戏《打铜锣》、评剧《小女婿》、锡剧《双推磨》等等,在加深艺术的同时,仍不失其通俗性,成为戏曲史上有影响的作品。

近些年来,人们也创作了一些反映“切身”问题的新型小戏,仍旧保持着生动活泼、粗野大胆的艺术特色,在触及农村家庭、社会问题上比专业剧团创作的大戏还犀利、尖锐,真诚而真实地反映当前平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代表了平民的时代呼声,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虽然他们的善恶是非常常显得“简单”和缺乏“深度”,但它们代广大基层群众立言,拥有庞大的观众群体,因而也就具有了人民性和雅俗共赏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