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色彩的调配※

※舞台色彩的调配※

戏曲舞台的艺术呈现,具有活动的画面感,而要使之纳入万紫千红的动人场景,导演就必须讲究如何调度色彩,通过美的画面努力控制观众的情绪和注意力,方可以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

旧式的戏曲舞台是凸形的,三面都有观众围观,排戏演戏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现在的戏曲舞台都是镜框式的,观众只在台前静观,要吸引观众,导演、演员得花费更多的心计。首先是上、下场的处理,讲究上场要引人注目,下场要承前启后。京剧《古城会》中关羽上场,先由马童翻筋头到台口,再翻回去,领关羽上场,这种气势充分表现出关羽的不同凡响,将观众的注意力吸附在他们的出场上。为适应不同剧情的要求,有唱上、念上、舞上、溜上、请上等多种程式来控制观众的注意力。戏曲中的下场并不简单是表明某人离走的客观事实,常常要起到归结上文,启示下文的两种作用。如京剧《铡美案》中,包拯拒绝了皇姑释放陈世美的要求,转身下场,后又突然折回,跺脚抓袍以表决心,再背手摇头下场。这折回就是告诉观众,下面的戏更精彩,皇姑真的搬请国太来,包拯的意志考验就更加严峻了。同样为适应不同剧情的需要,角色下场有唱下、念下、舞下、溜下等多种程式。

在控制观众情绪注意力方面,戏曲导演们创造、积累了许多手法,在一出戏曲以各种手法提供新鲜的刺激,以持久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舞台固定的时空中,戏曲导演的处理有如电影画面的推移切换的自由方法,以突破舞台的局限。著名导演焦菊隐在《焦菊隐戏剧论文集》中说过:

戏曲里有很多“突出”手法,譬如“丫鬟打坐向前”,就象是电影里的特写镜头。两个人一拉到台口,这就是“特写”、“推镜头”。戏曲过去没有灯光,但它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创造出一套“特写”的办法。它还有“化入”、“化出”。《武家坡》两人唱,这个人唱一段就背过台去了,这是“化出”;接着唱的时候,它就“化入”。我排《蔡文姬》,第一幕蔡文姬离开单于王临回家时,帮腔唱“一步一远兮”,蔡文姬一步一步往台口走,让大幕慢慢地闭了。观众的心理觉得蔡文姬离开了,走得很远。这一点,我是从戏曲的类似推、拉镜头手法里学来的。

氛围是覆盖、渗透在舞台的一种潜在的节奏因素,既能体现人物内在的真实,又能直接感染观众。戏曲导演应从冷与热的辩证关系来驾驭舞台气氛。冷和热是戏曲舞台最基本的气氛节奏和情感色彩,一般来说,凡戏剧矛盾冲突较激烈之处,其气氛节奏基调应热,凡戏剧矛盾冲突较弱之处,其基调应冷。根据生活常理和观众的审美心理,一出戏不宜纯冷或纯热,而是热中有冷,冷中有热,既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细腻丰富,又可变化情感色彩,调节舞台气氛,让观众在一张一弛的心理节奏中尽情欣赏艺术。李渔在《闲情偶寄》提出“外貌似冷,而中藏极热”的美学观,就是要求冷中有热。如京剧《描容上路》中,张广才送赵五娘进京寻夫,情节简单,又没有对立冲突,应是冷戏。但张古道热肠,对赵热切关怀,就做到了冷戏热唱,格外感人。历代戏曲家阐述的“闹中取静”、“动中求稳”等,都是热中有冷之意。如梆子戏《打神告庙》中,敫桂英到海神庙控诉王魁负心,但得不到回答,悲愤打神,而后自尽,这无疑是热戏。但敫在回忆、反思时,及其清醒、绝望时,情绪相对平稳,转成冷戏,而最后的绝望也并非低潮,而是更深意义上的高潮。

此外,戏曲导演还应该注意文戏、武戏的交错并举。一般说来,文戏侧重于声乐,以阴柔为主,武戏侧重于舞蹈,以阳刚美为主。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观众一般喜欢刚柔相济的表演,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这就要文戏武唱和武戏文唱。前者如京剧《女杀四门》中,刘金定在武打间隙亮表情、身段,交代角色情感变化;后者如京剧《贵妃醉酒》中,杨玉环在文唱间隙来个卧鱼、下腰,增加角度情感力度。但武戏文唱决不等于“瘟”唱,成为没有功夫的花架子;文戏武唱要符合角色的性格、身份和规定情境,并与整个戏的风格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