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近代唯物主义对立面的近代唯心主义

三 作为近代唯物主义对立面的近代唯心主义

近代唯物主义最初是以人的感觉、知觉为起点的,认为只有在感觉中有的,才能出现在概念中。“因为全部对自然的解释由感觉开始,由感官的知觉沿着一条径直的、有规则的、谨慎的道路达到理智的知觉,即达到真正的概念和公理,所以,由此必然得出:感觉的表象愈丰富、愈精确,那么一切事情进行起来就愈容易、愈顺利。” (2) 培根的这一观点为后来的洛克等人所继承,但是与培根不同,洛克区分了两种经验,即第一性质的经验与第二性质的经验。但不管怎样,经验论唯物主义终究不能解决人类认识的全部复杂问题,因为虽然表面看来我们的认识确实是从感觉经验开始的,但感觉所能给予的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而认识所要把握的恰恰是事物的总体。那么这个超越直接经验的总体的认识即概念是如何形成的?而且,认识的对象是外在于人的,而认识是人的内在活动,这个内在活动又如何能超越自身而达到对外部对象的把握呢?这是经验论唯物主义未能回答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

正是在这里,唯心主义力图从旧唯物主义的矛盾与困境中摆脱出来,但由于它是从错误的前提出发的,因而陷入了另一种困境中。如果认真考察近代唯物主义所讲的经验,说到底它是由个体的自我意识建构起来的。继笛卡尔之后,康德再次认识到这个问题:“在知觉能够变为经验之先,还需要有一种完全不同的判断。已经提供出来的直观必须被包摄在一个概念之下,这个概念规定有关直观的一般判断的形式,把直观的经验的意识连结在一个一般意识里,从而使经验的判断得到普遍有效性。” (3) 因此,当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时,他恰好说出了近代唯物主义者没有说出,但在每个具体认识中又都存在的问题。科学认识并不是靠经验的简单积累,而是以主体的理性思维能力为条件。“即便是形体,真正说来,也不是为感官或想像力所认识,而只是为理智所认识;它们之被认识,并不是由于被看见或摸到了,而只是由于被(思想所)理解(或了解)了;那么,我就很明白地看到,对于我来说,没有一件东西比我的心灵更容易认识了。” (4)

相对于近代唯物主义而言,唯心主义的这种思考方式在逻辑上是一个递升。第一,它把认识的根据归结为主体、自我意识、理性,解决了近代唯物主义未能解决的关于事物概念的综合统一问题。近代唯物主义者讲的经验是个别的经验即感觉与知觉,这种个别的经验何以构成一个整体,这是它所没有解决的问题。而唯心主义者借助理性的综合判断能力却能起到一种统一的作用,正是这种作用把个别的经验整合为一个总体。第二,较之于近代唯物主义而言,唯心主义者强调理性的作用,也摆脱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论的说明方法,凸现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第三,从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而言,主体、理性、自我意识的确立,在更深的层次上解决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价值重构问题。虽然在文艺复兴之后,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促进了唯物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但从价值角度上说,人们还是把价值标准建立在人之外的物质对象上,而自我意识的确立,表明了哲学家们开始意识到这种异化,并力图重新找回失落了的自我。这种价值观的提出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已经威胁到人自身的独立和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