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本位还是个人本位:一个简短的辨析
如前所述,从第二国际开始,在所谓“正统派”的马克思主义那里,马克思主义被解释成了“经济唯物主义”和“社会环境决定论”,因而,《资本论》就被仅仅看作是一部纯粹的“经济科学和历史科学”著作,人们认为它没有丝毫伦理学的意味。这样一来,人的问题就只有到马克思主义之外去寻找了。历史唯物主义被认为是一种与承认人的地位和价值的学说不能相容的“社会本位主义”。
我们认为,由于历史唯物主义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运动及其所造成的社会结构为己任,因此,社会历史问题不得不成为它的中心课题。但是,历史唯物主义决不能被当作无视人的个性发展的“社会本位主义”,在那里,社会历史问题和人的个性发展问题是辩证地统一的。
首先,社会历史构成了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规定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现实本质。就人的生存条件来说,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就人的本质来说,人总是社会的存在物,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人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不仅整个人类如此,个人也不例外。个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个人,“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34) 。
其次,个人不是社会历史的消极产物,他是社会历史的积极主体。离开了现实具体的个人,社会历史便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内容和意义。一切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都是现实的个人,“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因此,所有对这个生产主体发生影响的情况,都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变人的各种职能和活动,从而也会改变人作为物质财富、商品的创造者所执行的各种职能和活动” (35) 。马克思历来反对把社会看作是脱离人而存在的抽象物,认为社会不过是人的“一定的……存在方式” (36) ;“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人们“借以进行生产的各种关系的总和”,而上层建筑则是人们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的总和。因此,所谓社会,不过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从社会生产过程的角度看,人总是表现为这个过程的主体,“具有固定形式的一切东西,例如产品等等,在这个运动中只是作为要素,作为转瞬即逝的要素出现。直接的生产过程本身在这里只是作为要素出现。生产过程的条件和物化本身也同样是它的要素,而作为它的主体出现的只是个人,不过是处于相互关系中的个人,他们既再生产这种相互关系,又新生产这种相互关系。这是他们本身不停顿的运动过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更新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世界,同样地也更新他们自己” (37) 。
因此,在马克思那里,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是和人的个性发展学说密不可分的,前者构成了后者的依托和凭借,后者则是前者基础上的完成和总结,两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在整个社会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这个过程中得到统一。在两者辩证统一的基础上,我们看到,现实的个人构成了马克思历史哲学理论的逻辑前提,而关于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则成了他的历史理论的归宿和根本宗旨。
(1)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38页。
(2)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32页。
(3) 同上。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页。
(5) 同上书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43—144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页。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页。
(9) 参见同上书第1卷,第129页。
(10) 同上书第1卷,第130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2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74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20页。
(14) 同上书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页。
(15) 同上书第26卷(Ⅲ),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7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9页。
(17) 同上书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745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页。
(20) 同上书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61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2页。
(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6页。
(23) 同上书第47卷,第215页。
(2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5页。
(25) 参见同上书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8—222页。
(26)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6—217页。
(27) 同上书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8—219页。
(28) 同上书第46卷(下),第222页。
(2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页。
(3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3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页。
(3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6页。
(3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
(3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
(35) 同上书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0页。
(36) 同上书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3页。
(37) 同上书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