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是什么样的取决于他们的生产方式
在这一章中,我们反复强调社会是历史发展的现实主体,历史本质上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同时,我们又不断地回到这样一个事实,即社会总是人的社会,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科学的逻辑起点。那么,应当怎样确定现实的个人呢?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曾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社会塑造人,决定人的品质、智力和行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这些唯物主义者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身又一定是要受教育的。他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8) 人通过变革世界的实践塑造着自己的本质。但是,就在马克思已经科学地解决了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之后,我们看到,片面地强调环境决定人的思想依旧在社会学领域内发挥着主导性影响。
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孔德认为,人完全是由社会环境塑造的,社会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人而是家庭。个人就是由家庭引入社会的,因为家庭中的密切关系为个人的社会经验提供了实践场所。家庭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它把个人社会化,是社会秩序的基石。迪尔凯姆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对个人的优先地位,他坚持认为社会事实不可还原为个人事实,社会事实在社会层次上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迪尔凯姆认为,整个社会学的中心,即个人诞生于社会,而不是相反。但他由此推出下列结论便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了:从历史的观点看,个人并不是至关重要的,在原始社会里,这个人和那个人是可以互换的,个人不断消逝,但社会依然存在。这就完全取消了个人存在对于历史科学的基础意义。迪尔凯姆还认为,个人意识全部来自自我以外的社会,每个人都受到社会环境中各种社会事实的制约、引导、抑制以及其他影响。社会本身不仅仅是包含在其中的个人的集合,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实体,它是统治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的各种强制力量的源泉。因此,必须用集体状态来解释个人现象,而不是用个人现象来解释集体状态。孔德、迪尔凯姆的这种理论开辟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传统,但是,由于他们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缺乏辩证的理解,因而强烈地带有机械决定论的色彩。它对现代社会学中的功能主义、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相比,现代社会学精确地衡量和描述了各种社会因素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逃脱前人所遇到的理论困境,即决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社会环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更重要的是,如果人的思想和行为就是这样地被决定的,那么,他和动物式的条件反射又有什么区别呢?现代社会学要么回避这些问题,要么就是像孔德那样循环论地诉诸人的本能。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的自然本能对历史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孔德的本能学说纯粹是从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对历史的歪曲,因为本能归根到底是生物性的,而所谓利己心和利他心却完全是人的历史发展的产物。孔德把利己心和利他心搀和到人的生物本能中去,无非是以此为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存在找到永恒化的人性基础。
人们当然可以从意识、宗教或者是利己心、利他心等的道德属性来区分人与动物,因为这些精神性的特点是动物所不具有的,并且它们在外延上具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性,但是,这些都不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9) 人类并不先验地拥有什么抽象的本质,即使生产也是如此。生产是人类从动物界脱胎出来所跨出的最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历史性飞跃的关键所在,从这时起人才获得了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因此,人不仅是自然物,而更主要的是一种在新的生存形式下进行自我再生产的社会存在物。正是生产劳动使人最终脱离了自然界,创造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有了生产,才有了动物所没有的社会交往以及实现这种交往所必须的工具——语言和意识,才有了属于社会共同信仰和精神追求的宗教及其他人类所独有的艺术和文化。正是因为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处在特定社会关系体系中的个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个人,但人的总体规定性不是纯属个人的特性,它在本质上既为历史发展进程所决定,也为它所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所制约。个人在主观上当然是能够超越社会现实生活条件制约的,但是这种超越和否定仍然必须在现实所规定的方向上进行,否则只能沦为空洞的虚无主义和乌托邦式的幻想。人之所以被确立为历史的主体恰恰在于他们的活动是社会性的活动。
生产可以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这里所说的生产是生产一般,它适用于一切历史时代,其内涵仅仅是指“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但这里的人是社会的人。比生产一般更具体的概念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所标示的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的社会生产形式,相当于马克思所说的经济的社会形态这个范畴。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是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其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反复说明了生产方式这个概念,把它概括为“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 (10) ,这个生产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现在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也与“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有关,更重要的是,这个生产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11) 。这就是说,一方面生产方式是由生产的物质资料的历史特性(生产力)决定的,另一方面它又表现了个人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特定的活动方式。
正是这些个人在其历史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生产结构即生产方式历史地制约着现实的个人,制约着个人的全部社会生活和交往关系,而由这种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人的具体的现实本质。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么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