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建构
在早期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在后来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中,许多学者就是以这个概念的内容来界定马克思的实践观概念的。这个理解有问题。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异化劳动概念与实践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正是以科学的革命的实践概念扬弃了早期处于人本主义影响下的异化劳动概念。为了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先看看早期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层逻辑是如何建构的,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层逻辑中怎样看待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地位。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主要有五重逻辑建构,它是马克思吸取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史观、赫斯的经济异化史观中显示出来的行动哲学、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学说以及英、法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有关内容,整合出的一条人本学社会主义的哲学逻辑。这无疑是一次伟大的理论创造,是马克思当时思路的逻辑梳理和实验性总结,对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异化劳动理论本身又蕴含了内在的逻辑悖论,这决定了马克思必然要扬弃人本学异化史观,创立科学的历史辩证法,全面实现自己的哲学变革。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通过研究历史学,最初接受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史观,并将其作为自己批判市民社会的理论前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种人本主义异化史观是马克思整个立论的基础。马克思在“序言”中写道:“整个实证的批判,从而德国人对国民经济学的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真正的基础。” (8) 但是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又不完全相同,作为哲学家的费尔巴哈仅仅从理论上来谈论问题,他的人本学是一种自然主义的人本学,是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来论证人的地位的。而马克思则注重于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关联,他在1843年给卢格的信中写道:“费尔巴哈的警句只有一点不能使我满意,这就是:他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然而这一联盟是现代哲学能够借以成为真理的惟一联盟。” (9)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一方面以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为理论前提,另一方面又把费尔巴哈的理论引向对现实生活的分析与批判。马克思所讲的“类”与费尔巴哈的“类”就体现了这一理论区别。在费尔巴哈哲学中,“类”体现的是人类的自然之爱,而这样的爱只能通过理论直观才能发现。费尔巴哈是从静止的角度来看问题的。而马克思所讲的“类”已经是指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它表现出马克思批判与改造费尔巴哈哲学的最初动向。马克思区别于费尔巴哈的这一理论特质来源于哪里?过去的研究对此缺乏深层的剖析。
我们认为,马克思这种强调活动的人本主义异化史观,首先是他早期的主体性哲学的一种延伸。马克思最初接受的是经过青年黑格尔派改造了的黑格尔哲学,抓住的是能动的自我意识。这样的哲学立场决定了马克思在接受费尔巴哈哲学时,总是带有自己的个性。他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方法,但对他影响更大的则是其人本主义异化观,他看重的是人本主义异化史观中的主体能动功能。马克思最初想通过这个理论来批判市民社会。这样的立场使马克思很快就接受了赫斯的经济异化史观中蕴含的行动哲学。马克思是在赫斯的行动哲学中才真正提炼出不同于费尔巴哈“类”哲学的人本主义。出于批判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需要,更由于赫斯、青年恩格斯和蒲鲁东的经济学研究的影响,马克思于1843年底开始研究经济学,并很快受了赫斯经济异化史观的影响。赫斯认为,现存社会是一个经济异化的社会,这在货币异化中得到了深刻的表现。他认为,要走出这个异化了的社会,只有行动起来,因此提出行动哲学。赫斯说费尔巴哈提出了理论的人道主义,他自己则提出了实践的人道主义。虽然赫斯讲的行动,具有伦理冲击的意味,但他强调通过行动来改造世界的思想,直接影响到了马克思。马克思在1841年秋《莱茵报》筹办时期就认识了赫斯。1842年10月15日,马克思进入《莱茵报》编辑部,12月,他就派赫斯作为《莱茵报》第一个常任通讯员前往巴黎。在马克思准备编辑《德法年鉴》时,赫斯是马克思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后因《德法年鉴》停刊,赫斯的文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行动的哲学》、《惟一的和完全的自由》只能收编在后来出版的《来自瑞士的二十一印张》文集中。马克思读过这些文章,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序言中就可以看出来。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概念,就从赫斯的哲学中得到很大启发。
当马克思一开始接触经济学时,他是完全从人本主义异化观来解读经济学的,但随着对经济学研究的逐渐深入,马克思同赫斯又有了理论上不同的兴奋点。如果说赫斯的自由自觉的行动的概念只是一种纯粹的哲学抽象,那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则有着经济学的基础,同时他还领悟到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思想的内核。
劳动在每一个社会都存在,它具有人类学的意义,但对劳动的理解只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才真正体现出其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货币主义者把财富看成是外在于人身的货币。与此相比,重工主义或重商主义把财富的源泉从对象性存在转移到主体的活动——商业劳动和工业劳动,体现出很大的进步,但他们仍然把这种活动本身理解为限于取得货币。虽然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劳动才能创造财富,但他们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的观点把对劳动的重视提到了首要地位。没有这个重要的一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可能提出来的。到了斯密,便抛开了创造财富的活动的一切具体规定性,干脆认为是劳动创造了财富。斯密的这一概括,体现出资本主义社会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产业资本的要求,反映出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性特征。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特征的直接表述。因此当马克思从劳动概念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学进行人本学的解读时,他以异化劳动概念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的确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这是赫斯的行动哲学所无法达到的理论高度。从经济学的劳动出发来建构人本主义异化史观,这是马克思的人本学逻辑与其同时代人不同的重要一环。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从两个层面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一个层面是从经济生活领域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异化劳动体现为工人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是一种异化的关系。这种异化关系源自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同生产行为的异化关系。这种双重异化使现实的经济生活完全处于异化状态。这种异化带来的社会后果是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和人之间的全面异化,这使社会生活陷入完全的异化状态。从这两个层面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面的人本学的批判。与这一批判对应的参照系是什么呢?马克思提出了自由自觉的劳动这一概念,认为社会的发展应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活动的实现。在这里,人本学的逻辑是马克思论述问题的核心,这也是马克思为什么说费尔巴哈奠定了现实批判基础的原因。但是,作为体现人的类本质的自由自觉的劳动这一概念,除了经济学的影响外,还受到黑格尔对劳动所作的历史学论证的启发。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10) 马克思从赫斯的自由自觉的行动这一概念中,引申出自由自觉的劳动这一概念,这是以经济学的研究为中介,以最初理解的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为前提的。
除此以外,马克思在巴黎期间接触了大量的社会主义者,如孔西得朗、勒鲁、乔治-桑、蒲鲁东、巴枯宁等。马克思和蒲鲁东经常会面,他们常常进行长时间的、整日整夜的辩论。蒲鲁东与其他社会主义者不同,他力图证明,建立在私有制(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社会制度是工人贫困的原因。这对马克思的影响很大。与此同时,马克思还经常参加无产阶级的集会,同工人们交谈。这使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生活有了直接的感受,并进一步确信只有推翻私有制才能真正获得无产阶级的解放。这种改造世界的要求融入了马克思整个理论的探索之中,从而赋予异化劳动理论以改造社会的内在理论特质。但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推翻私有制?马克思此时还并没有形成现实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他只是从哲学上论证了改造世界的伦理要求。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要求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扬弃来实现对人的本质的重新占有,完成了哲学共产主义的理论逻辑论证。
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五个环节的逻辑建构来看,马克思实际上是想作一次尝试,即通过异化劳动理论对自己的思路进行一次梳理,以便把接受到的各种观点进行一次理论的整合。从哲学上来说,异化劳动理论既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承袭,又是对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人本学解读。而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则是直接针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因为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中,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被当作合理性的存在,其理论宗旨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合法化的论证。而受到社会主义影响的马克思,则要对整个现实进行批判的理解,并达到对现实进行重建的理论要求。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直接针对的就是古典政治经济学那条实证的研究思路,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过程以及由劳动体系带来的全社会的非人化现实,同时又论证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合理性。异化劳动理论以“人”为核心,实现了马克思研究思路中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这三条主要线索的理论整合,这在当时的思想界中,代表了哲学思考的最高水平。
但异化劳动概念与马克思后来的实践概念终究是不同的。异化劳动建立在价值悬设的理论前提上,而在后来的实践概念中,马克思坚持的是历史的唯物主义原则,如果把这两个概念加以混淆,就会造成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误区,这也是导致一些学者把马克思哲学人本化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