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概念的辩证本性:对本质唯心主义与经验唯物主义的拒绝

二 实践概念的辩证本性:对本质唯心主义与经验唯物主义的拒绝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奠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抽象,实践概念具有社会历史规定性,它所反对的是抽象地谈论问题的方式,而这正是对本质唯心主义与经验唯物主义的拒绝。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虽然具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历史感,但他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恰恰是抽象的。一方面,黑格尔正确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主体能动性的作用,因为一切劳动过程中,主体的理性都占着主导地位,这是他对斯密等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解读;但另一方面,他将这一过程中的理性抽象化了、神秘化了,使其成为说明一切的根据,走向了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与此相对应,当费尔巴哈以自然的、抽象的人作为社会生活的基础时,他虽然在反对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在说明社会历史生活时,这个直观的、自然规定性的人同黑格尔的绝对理性一样,具有抽象的、形而上学的特征。所以马克思说当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是应该加以肯定的,“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对一切从先验的人出发的逻辑本体论思路的否定,也是对古典人本主义逻辑的否定。“内在的、无声的”类本质,是文艺复兴以来全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根本逻辑支点,天赋理性与人权正是将许多自然人联系起来的无声的类本质,因此当费尔巴哈从这种类出发时,恰好无法摆脱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规定。赫斯的实践人道主义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总之,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并不是抽象的本体,而是具体的社会历史情境中的感性活动。对实践的解释应当纳入到历史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贡献不仅在于引进了实践概念,而且在于通过实践概念认识到必须研究具体的社会历史进程。这也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之后思路的进一步递升。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这一从特定社会历史情境出发的思想表达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23) “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 (24) 。马克思非常强调“一定的”,这表明,物质生产本身是社会的、历史地、具体地过程,唯物史观就是要历史地、具体地透视历史。而对社会生活的分析,使哲学不再是包罗万象的体系,而是活生生的方法。正是对哲学的这一理解,马克思否定了旧哲学从抽象概念出发建构哲学体系的构想。因为从抽象概念出发来理解实践时,这里的实践既可以是“概念”,也可以是“实体”,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精神”,还可以是突出政治的“阶级斗争”实践。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本体论并不能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真精神,而是倒退回旧哲学的研究模式中,而这恰恰是马克思所要扬弃的。可见,马克思的哲学是对旧哲学本体论的拒绝,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革命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