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社会历史具体性与社会历史生活情境的特殊性
实践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生产与交往的实践,这是马克思实践概念具体化的重要之点。但如果停留于此,又恰恰是不够的。在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深度理论建构中,体现为生产与社会交往的实践,是同特定的社会历史生活情境相关联的,这是马克思批判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
生产与社会交往的发展,推动着历史从地域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但这一转变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开始的。可以说,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必然结果,在当代就具体表现为经济的全球化过程。资本主义经济的这一发展逻辑,一方面促进了社会化进程,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又是资本对劳动奴役的全面展开,“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力量的支配(他们把这种压迫想像为所谓宇宙精神等等的圈套),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到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这种情况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中当然也是经验事实” (25) 。这种全面的奴役,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与《资本论》中,马克思概括为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与资本拜物教。这种资本对劳动的奴役,不仅体现为国家内部资本对劳动的奴役,也体现为发达国家对后发展国家的奴役,这是资本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全球化“只是把资本主义带回到它的最初形态,但为了更好地把所有的事物都置于价值规律之下,资本主义更具有跨国性而不仅仅是国家间的” (26) 。在资本的跨国统治下,“全世界大多数人被边缘化……世界也许会被重新建构,但是这种重构将发生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一制度将继续在新的环境中以新的形式产生出构成其世界结构的不平等现象” (27) 。“就社会而言,新技术赋予资本和生产以空前的流动性,因而生产的定位似乎处于一个永恒不断的流动状态,以为资本对抗劳动力寻求最大的利益,同时也摆脱对资本活动的社会和政治干预。” (28) 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当代社会出现了技术理性批判与后殖民批判。
如果将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仅仅具体化为生产与社会交往,而生产与交往的发展又是同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资本的全球化过程相一致的,那么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和当代全球化问题,都还只是一种肯定的态度。也就是说,对资本主义社会若单从生产、技术上考察,它就是一个合理化的社会,这正好是马克思时代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考察问题的立场。从生产的合理性出发,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解为人类历史亘古不变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就成为一个永恒存在、永远合理的社会。这种逻辑延伸下去,则资本奴役劳动的全球化进程也是一个天然合理的、不可改变的进程。这个理论结论,说到底是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永恒合理性。那么怎样才能驳倒这种观点呢?经过哲学革命之后的马克思意识到,人本主义价值悬设当然是无法批判这一论点的,因为这种价值观恰好是资本主义合理性的反题,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历史观。从理论深层上反驳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就必须从客观逻辑上进行颠覆性的解构,从根本上颠覆一切将资本主义社会永恒化的神话,而仅仅把它理解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定在”。这个“定在”的内在矛盾与二律背反,将不可避免地突破自己的界限,走向一种更高的社会形态。这是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深层结构。
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不能仅仅从时间序列上描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范畴的历史形成过程,“把经济范畴按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排列是不行的,错误的。它们的次序倒是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同表现出来的它们的自然次序或者符合历史发展的次序恰好相反” (29) 。在这一点上,吉登斯把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理解为一种进化论当然是错误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成过程的条件,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之后,就变成了其生产关系存在的前提,而这些前提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要揭示资产阶级经济的规律,无须描述生产关系的真实历史。” (30) 可见,马克思是从社会关系总体结构中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本质联系的。虽然在马克思的思路中,主要还是侧重于宏观揭示,但这种研究方法,实质上强调了在分析现实问题时要充分意识到历史事件得以发生的总体情境,在对这个总体情境的分析中,既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直接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效应;既要看到在场性因素的作用,也要看到非在场性因素的作用,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总体性的内在运行逻辑。概括地说,就是将具体的实践同特定的社会历史情境结合起来,这是实践概念具体化的重要一步。将实践的具体性同社会历史情境的特殊性结合起来,这是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本质规定。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将马克思哲学重新理解为一个体系哲学是错误的,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开放的、辩证的方法论。
从这一视域出发,实践概念当然不能抽象地理解为一般的生产与交往,它必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也就是说是一定历史情境中的具体的实践,这是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社会历史语境。把实践理解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这意味着:第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践并不具有永恒性,而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是马克思站在科学立场上批判古典经济学与近代哲学的理论基点。在面对资本主义社会时,虽然古典经济学持肯定的态度,德国古典哲学持批判性的态度,但两者的理论视界是相同的,那就是都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永恒存在的社会,即使是辩证法大师黑格尔,都未能从彻底的辩证法立场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改造,在理论视界上正是把“定在”从永恒化的存在中解放出来,以“定在”作为考察问题的理论视域。这是我们理解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基本视界。第二,作为“定在”的实践是具体的实践,这一实践是同特定的社会历史情境相关联的。社会历史情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实践的具体性。
在另一个层面上,实践与社会的同构,在现实生活中推动了人的发展,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内在关联。马克思认为,这也是人类解放的现实基础与可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