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从自我意识到现实的个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起点
人们总是惯于把哲学理解为对存在的东西的理解和解释,而人又毫无疑问地是万物的灵长、全部存在者中最具光辉的东西,因此,人们也总是强调哲学的核心是人。特别是在新的千年之交,社会生活的复杂变化,人类的基本生存状况和未来图景的变幻莫测更激起哲学的遐思。在这一背景下,把马克思主义诠释成人学或人本主义的学者委实不是少数。
可能在这些学者看来,把马克思主义说成是一种科学,似乎就意味着它不再关心人。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人学”成为一个口号,马克思哲学的人学化成为一种时髦,而“类哲学”则再度成为某些前卫哲学家们的行话。事实上,这不过是自卢卡奇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第二国际“经济决定论”和所谓“斯大林式的教条体系”进行哲学反拨的逻辑的继续,它在20世纪60—80年代的“苏东”有过巨大的反响,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诸如此类的提法终究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和人本主义逻辑的双重误解之上的。虽然马克思也曾张扬过人道主义,并对费尔巴哈的“类哲学”给予过很高的评价,但一旦完成自己的哲学革命之后,他便断然地把关于“抽象人”的哲学贬斥为“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