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定
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但这种自然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自然界,而是经过人类主体实践中介过的自然环境。当马克思承认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时,他也批判了费尔巴哈式的对自然界的直观态度,将自然置于社会物质实践的基础上,实践才是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定。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费尔巴哈关于外部世界的理论有两点局限性:“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对这一世界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因为,费尔巴哈没有把客观自然界面向人的感性活动,“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31) 。在这里,马克思不是说自然物质存在本身是人的产物,而是说人所面对的(直观中的)是感性自然界或者他周围的感性世界。马克思从来没有这样一个意思,即全部自然物质存在是人的实践产物,这实际上是一个非科学的命题(而这恰恰是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重视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批评费尔巴哈把人周围经过人的实践作用过的自然环境,或经过实践中介过的自然界的感性图景,理想化地幻化成某种天然物质存在。也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说费尔巴哈总是求助于外部自然界,而且是那个尚未置于人的统治之下的自然界。费尔巴哈的这种局限性必然会导致这样一个结果,即用非历史的观点去观察外部的世界。所以,“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32) 。
在这里,需要进行一个区分。马克思这里所称的周围的自然界有两个规定:一是指自在的自然界;二是指现在作为在社会历史中现实存在的、人所面对的周围的自然环境,即构成社会存在直接物质基础的那部分自然。这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感性世界的内涵。与人相关的感性世界,并不是直观地存在那里,而是被实践中介的自然,“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 (33) 。随着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那个与人无关的自在世界将不断缩小自己的范围,虽然一般自然先于人而存在,但人的实践活动却又在一个新的基础上成为我们这个感性世界的前提。实践不仅将自在自然变成人的感性世界,而且人的实践还创造出新的物质存在样式,使天然物质按照人的效用取向发生新的客观结构重组,使之直接成为社会存在中生产力的量的部分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实体部分。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因而实践是受制约的实践;而人的实践又不断地将自在世界变成人的感性世界,因而实践渗透进人的感性世界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不仅批判了黑格尔式的抽象的实践观,同样也批判了费尔巴哈式的直观唯物主义,说明了费尔巴哈哲学前提的“自然”和“直观”的真实本质,奠定了实践作为新的科学唯物主义理论基石的地位。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的逻辑起点,自然被作为一个先在的物质前提被扬弃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内部。这时,自然不再是旧唯物主义哲学中直接与主体对立的抽象客体,而是人类社会历史存在的前提性基础。马克思哲学新视界中的客体已经是现实的历史的社会存在。在新的哲学逻辑中,实践取代旧唯物主义的抽象物质和感性自然,并且将人类主体的能动性从抽象的主观具体实现为客观创造活动。于是,在哲学新视界中,实践与自然(物)相对,实践与人(主体)相对,实践与观念相对。人类社会实践历史地具体地引申出一个全新的哲学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