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公路发展概况

1.1.2 公路发展概况

公路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4000年,以古埃及为首的几个文明古国在道路建设方面便粗具规模。我国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有了可以行驶马车的道路,汉代便开辟了“丝绸之路”等国际通道,到清代全国已形成了层次分明、功能较完善的道路系统。

1886年,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在德国“奔驰”公司诞生,开创了公路运输的新纪元。许多国家的运输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水运、铁路运输发展在先,公路运输后来居上,其发展速度大大超过铁路和其他运输方式。

美国的公路多,而且质量好,设备完善。德国是最早修建高速公路的国家,早在1919年通车的AVUS公路,是世界上最早设有上下行车道、中间设分隔带的公路,是高速公路的雏形。纵观世界,凡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其公路网也非常发达。可见公路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生产力进步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949年以前,我国公路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也极不合理。1949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仅8.07×104km,公路密度仅0.8km/100km2。新中国成立以来,公路交通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恢复后开始获得长足发展。1952年,公路里程达到1.267×105km。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开发边疆的需要,我国开始大规模建设通往边疆和山区的公路,相继修建了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并在东南沿海、东北和西南地区修建国防公路,公路里程迅速增长。

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大力兴建公路的同时,加强了公路技术改造,路面道路里程及其高级、次高级路面比重显著提高。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对青藏公路进行技术改造,20世纪80年代全面完成,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沥青路面公路。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公路桥梁建设也得到发展,建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拱桥、双曲拱桥、钢筋混凝土拱桥以及各式混凝土和预应力梁式桥。在1949年至1978年的30年间,尽管国民经济发展道路曲折,但全国公路里程仍基本保持持续增长,到1978年底达到8.9×105km,平均每年增加约3×104km,公路密度达到9.3km/100km2

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公路运输需求强劲增长,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其主要表现在:①公路建设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要想富,先修路”,公路建设的重要性逐步为全社会所认识;②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开始了有计划的全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和80年代末,国家干线公路网和国道主干线系统规划先后制定并实施,使公路建设有了明确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③公路建设在继续扩大总体规模的同时,重点加强了质量水平的提高;④高速公路及其他高等级公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国公路事业的落后面貌;⑤公路建设筹资渠道走向多元化,逐步扭转了公路建设资金短缺的状况,尤其是1984年底国务院决定提高养路费征收标准、开征车辆购置附加费、允许高等级公路收费还贷,1985年起国家陆续颁布有关法规,使公路建设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从统计数字看,到1999年,全国公路里程达到1.35×106km,公路密度达到14.1km/100km2,为1978年的1.5倍。二级以上公路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比例由1979年的1.3%提高到1999年的12.5%,主要城市之间的公路交通条件显著改善,公路交通紧张状况初步缓解。同时,县、乡公路里程快速增长,质量也有很大提高,有的省份已实现全部县道铺筑沥青路面乃至达到二级技术标准,全国实现了100%的县、98%的乡和89%的行政村通公路。总体而言,一个干支衔接、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全国公路网已初步形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高速公路建设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公路事业取得的突出成就,1988年,我国内地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18.5km)建成通车。此后,又相继建成全长375km的沈大高速公路和143km的京津塘高速公路。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国道主干线总体规划指导下,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加快,每年建成的高速公路由几十千米上升到一千千米以上。到2004年底,总里程突破了3×104km,位居世界第二,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短短10年间,我国高速公路就走过了发达国家需要40年完成的发展历程。高速公路及其他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改善了我国公路的技术等级结构,改变了我国公路事业的落后面貌,同时也大大缩短了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我国道路交通虽然得到飞速发展,但仍不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公路网标准低、数量少、布局不合理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的拥挤阻塞现象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道路交通管理也较落后。因此,今后我国在公路方面首先应新建一些干线公路,完善公路网,至2050年实现联网达到规模效益,以满足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同时对现有公路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其技术等级以增加其通行能力。此外,公路管理部门应加强养护管理,提高路网总体服务水平,增强公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我国城市道路的发展目标应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人口增长和车辆增长相适应,建成布局合理、设备完善的城市道路系统。因此,城市道路要做好路网规划,加快主次干道和快速路建设;安排好立交桥、停车场、人行过街设施;加强旧路特别是瓶颈地段的改造,加强养护和交通管理,发挥城市道路的整体功能。

繁重的公路建设任务,促使许多国家在公路勘测设计中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和效率高、性能好的测量仪器,使公路规划、选线设计、结构设计、编制工程概预算、绘制设计施工图样等方面达到高质量、高速度的水平,以适应大量的公路建设任务的需要。我国目前的公路勘测设计手段也得到了极大提高,自主制造的计算机和高精度光电测量仪器在公路勘测设计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促进了我国的公路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