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 隧道施工技术
3.4.3.1 隧道施工的主要技术
(1)新奥法。新奥法是新奥地利隧道施工方法的简称,其是奥地利学者在长期从事隧道施工实践中,从岩石力学的观点出发而提出的一种合理的施工方法。它是采用喷锚技术、监控量测等并与岩石力学理论构成的一个体系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工程施工方法。
(2)传统的矿山法。采用钻爆法开挖和钢木构件支撑的施工方法。
(3)隧道掘进机法。装置有破碎岩石的刀具,采用机械破碎岩石的方法开挖隧道,并将破碎的石碴传送出机外的一种开挖与出碴联合作业的掘进机械,能连续掘进。
(4)盾构法。一种钢制的活动防护装置或活动支撑,是通过软弱含水层,特别是河底、海底以及城市中心区修建隧道的一种机械。在其掩护下,头部可以安全地开挖地层,一次掘进相当于装配式衬砌一环的宽度。尾部可以装配预制管片或砌块,迅速地拼装成隧道永久衬砌,并将衬砌与土层之间的空隙用水泥压浆填实,防止周围地层的继续变形和围岩压力的增长。
(5)明挖法。指挖开地面,由上向下开挖土石方至设计标高后,自基底由下向上顺作施工,完成隧道主体结构,最后回填基坑或恢复地面的施工方法。
(6)盖挖法。由地面向下开挖至一定深度后,将顶部封闭,其余的下部的工程在封闭的顶盖下进行施工,主体结构可以顺作,也可逆作。
(7)浅埋暗挖法。是参考新奥法的基本原理,开挖中采用多种辅助施工措施加固围岩,充分调动围岩的自承能力,开挖后即时支护,封闭成环,使其与围岩共同作用形成联合支护体系,有效地抑制围岩过大变形的一种综合施工技术。
(8)地下连续墙。也称为混凝土地下墙、连续地中墙。其是将分段施工的单元地下墙连接成连续的地下墙体,替代传统的木桩、钢桩、钢筋混凝土桩等,起挡土、承重、防水作用。
3.4.3.2 山岭隧道施工
1.山岭隧道的洞口、明洞与浅埋段施工
(1)洞口施工。隧道洞口各项工程应通盘考虑,妥善安排,为隧道洞身施工创造条件。隧道引道范围内的桥梁墩台、涵管、下挡墙等工程的施工应与弃渣需要相协调,尽早完成。洞口支挡工程应结合土石方开挖一并完成。当洞口可能出现地层滑坡、崩塌、偏压时,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开挖进洞时,宜用钢支撑紧贴洞口开挖面进行支护,围岩差时可用管棚支护,支撑作业应紧跟开挖作业,稳妥前进。洞门衬砌拱墙应与洞内相连的拱墙同时施工,连成整体。如系接长明洞,则应按设计要求采取加强连接措施,确保与已成的拱墙连接良好。洞门端墙的砌筑与墙背回填应两侧同时进行,防止对衬砌边墙产生偏压。洞门衬砌完成后,及时处治洞门上方仰坡脚受破坏处。当边(仰)坡地层松软、破碎时,应采取坡面防护措施。
(2)明洞工程。①当边坡能暂时稳定时,可采用先墙后拱法。②当边坡稳定性差,但拱脚承载力较好,能保证拱圈稳定时,可采用先拱后墙法。③半路堑式明洞施工时,可采用墙拱交替法且宜先做外侧边墙,再做拱圈,再做内侧边墙。④当路堑式明洞拱脚地层松软,不能采用先拱后墙法施工时,可待起拱线以上挖成后,采用跳槽挖井法先灌筑两侧部分边墙,再做拱圈,最后做其余边墙。⑤具备相应的机具条件时,可采用拱墙整体灌筑。
(3)浅埋段工程。浅埋段的施工应根据地质条件、地表沉陷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等因素选择开挖方法和支护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根据围岩及周围环境条件,可优先采用单侧壁导坑法、双侧壁导坑法或留核心土开挖法;围岩的完整性较好时,可采用多台阶法开挖。严禁采用全断面法开挖。②开挖后应尽快施作锚杆、喷射混凝土、敷设钢筋网或钢支撑。当采用复合衬砌时,应加强初期锚喷支护。Ⅴ级以下围岩,应尽快施作衬砌,防止围岩出现松动。③锚喷支护或构件支撑,应尽量靠近开挖面,其距离应小于1倍洞跨。④浅埋段的地质条件很差时,宜采用地表锚杆管棚、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围岩等辅助方法施工。
2.山岭隧道的洞身开挖施工
开挖方法应考虑围岩条件,并与支护衬砌施工相协调。一般选择新奥法或矿山法施工技术。岩石隧道的爆破应采用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技术。双洞(小间距隧道和连拱隧道)开挖时,应根据两洞的轴线间距、洞口里程距离、地质条件及其他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开挖方法,确定好两洞开挖的时间差,并采取措施防止后行洞开挖对先行洞周壁产生不良影响。
3.山岭隧道的洞身衬砌施工
选择支护方式时,应优先采用锚杆、喷射混凝土或锚喷联合作为临时支护。在软弱围岩中采用锚喷支护时,应根据地质条件结合辅助施工方法综合考虑。对不同级别的围岩,应采用不同结构形式的施工支护。施做二衬时,应采用模板台车。
4.山岭隧道的排水与防护施工
(1)施工防排水。隧道两端洞口及辅助坑道洞(井)口应按设计要求及时做好排水系统;覆盖较薄和渗透性强的地层,地表积水应及早处理。洞内顺坡排水,其坡度应与线路坡度一致;洞内反坡排水时,必须采取机械抽水。洞内有大面积渗漏水时,宜采用钻孔将水集中汇流引入排水沟。其钻孔的位置、数量、孔径、深度、方向和渗水量等应作详细记录,以便在衬砌时确定拱墙背后排水设施的位置。洞内涌水或地下水位较高时,可采用井点降水法和深井降水法处理。严寒地区隧道施工排水时,宜将水沟、管埋设在冻结线以下或采取防寒保温措施。洞顶上方设有高位水池时应有防渗和防溢水设施。当隧道覆盖层厚度较薄且地层中水渗透性较强时,水池位置应远离隧道轴线。
(2)结构防排水施工。①洞内永久性防排水结构物施工时,防排水结构物的断面形状、尺寸、位置和埋设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衬砌背后设置排水暗沟、盲沟和引水管时,应根据隧道的渗水部位和开挖情况适当选择排水设施位置,并配合衬砌进行施工。设在衬砌背后和隧底的纵横向排水设施,其纵横向坡应平顺,并配合其他作业同时施工;当隧底岩层松软有裂隙水时,应视具体情况加深侧沟或中心水沟的沟底或增设横向盲沟,铺设渗水滤层及仰拱等。衬砌背后采用压注水泥砂浆防水时,压浆地段混凝土衬砌达设计强度70%时,方可进行压浆,如遇流沙或含水土质地层,不宜采用水泥砂浆做防水层;注浆地段衬砌背面宜用干砌片石回填紧密,并每隔20m左右用1m厚浆砌片石或混凝土做阻浆隔墙,分段进行压浆。压浆顺序应从下而上,从无水、少水的地段向有水或多水处,从下坡方向往上坡方向,从两端洞口向洞身中间压浆。隧道衬砌采用防水混凝土时,必须经现场试验达到规定要求后方可使用。②衬砌的施工缝和沉降缝采用橡胶止水带或塑料止水带防水时,止水带不得被钉子、钢筋和石子刺破。在固定止水带和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防止止水带偏移。应加强混凝土振捣,排除止水带底部气泡和空隙,使止水带和混凝土紧密结合。③复合式衬砌中防水层的施工时,防水层应在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后,二次衬砌施作前进行。防水层可在拱部和边墙按环状铺设,并视材质采取相应的接合方法。开挖和衬砌作业不得损坏防水层,当发现层面有损坏时应及时修补。防水层纵横向一次铺设长度应根据开挖方法和设计断面确定。铺设前,宜先行试铺,并加以调整。防水层在下一阶段施工前的连接部分,应保护不得弄脏和破损。防水层属隐蔽工程,二次衬砌灌筑前应检查防水层质量,做好接头标记,并填写质量检查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