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 复利分析

4.2.2 复利分析

由于复利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资金的时间价值,因此,在经济分析中全部按复利法计算和分析投资方案的各项经济指标。复利分析就是对存款与贷款这种投资活动进行分析,直接分析这种简单投资活动中资金的时间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

4.2.2.1 复利分析的基本公式

由资金等值的概念可知,复利计算即为等值计算。普通复利公式是指以年复利计息,按年进行支付的复利计算公式,根据支付方式和等值换算时点的不同,可分为若干类,分述如下。

1.一次支付复利公式

设本金为P(一次支付),利率为r,F为本利和,n为计算利息的期数,通常以年计。

那么:

第1期末的本利和F1=P(1+r)

第2期末的本利和F2=F1(1+r)=P(1+r)2

第n期末的本利和Fn=Fn-1(1+r)=P(1+r)n

于是,我们就得到一次支付复利公式为:

式中,习惯上把F称为本金P在n期末、年利率为r的终值,本金P称为初值或现值,系数(1+r)n称为一次支付复利系数,简称复利系数,用符号(F/P,r,n)表示。由此可知,终值F是由现值乘以复利系数得到的。反之,现值P可由终值F乘以系数(1+r)-n得到,即:

式中,系数(1+r)-n称为折现系数(或贴现系数),用符号(P/F,r,n)表示,为了简化计算工作,人们编制出对于不同r和n值的复利系数和折现系数表,以备查用。

2.等额支付复利公式

等额支付的意思是每个时间周期所支付的金额是相等的。常把每期发生相同的本金称为年金。若每期末发生的年金是A,每期的利率为r,期数为n,按复利计息,则n期年金A的本利和总额称为期末发生的复利年金终值。那么:

第1期末年金A的终值F1=A(1+r)n-1

第2期末年金A的终值F2=A(1+r)n-2

第n期末年金A的终值Fn=A

对以上每一期末年金A的终值求和,于是就得到所要求的复利年金终值为:

式中,系数称为年金复利系数,用符号(F/A,i,n)表示。

对上式乘以折现系数,则将复利年金终值F折算为期末发生的复利年金现值P,即

式中,系数都称为等额支付系列折现系数(或贴现系数),也称为年金现值系数,用符号(P/A,r,n)表示。

3.变额支付复利公式

把每期发生的不相同的本金称为变额年金,仍以A表示,那么根据变额年金的变化方式,可分别计算其终值和现值。

(1)等差变化。

设每期变额年金的变化规律是按等差(d)数列的规则变化。记n期末年金终值为F,则有:

(2)等比变化。

设每期变额年金按等比(q)数列的规则变化。n期末年金终值F为:

4.2.2.2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以上的复利利息计算中,把1年作为利息周期,这种按年计的利率就称为名义利率。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出现按半年、季度,甚至1个月计息,因此,1年可分为若干个计息期,名义利率除以1年的计息次数所得的商就称为计息期实际利率(或有效利率)。如年利率6%,每半年复利计息1次,即名义利率为6%,实际利率为6%÷2=3%,其计息期为6个月,1年的计息次数为2。

若1年的计息次数为m,复利计息,那么就称1年所获的利息与本金之比为实际年利率,用字母i表示。m=1时,实际年利率就是名义利率。

1.离散式复利

按期(年、季、月)计息的方式称为离散式复利。1年中计息期数越多,则实际年利率就比名义利率大。设名义利率为,1年中计息k次,则1年末的本利和为:

那么实际年利率为:

上式反映了以离散式复利计算的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关系,在经济分析评价中被广泛应用。

2.连续式复利

按计息周期为无穷小计息的方式称为连续式复利。此时,一年中的计息数趋于无穷大,则年末的本利和为:

那么实际利率为:

其中e=2.71828。

若现值P为时间t的函数,用P=P(t)表示,以连续复利计算,则终值F亦为t的函数,即:

反之,若F=F(t),则以连续贴现计算的现值为:

如果一个工程项目的现金流量是时间t的函数C(t),而且折现是连续发生的,那么这个工程项目自开始至n年末的现值可用以下积分式表示:

由于资金具有时间价值,所以项目实施带来的费用和效益,不仅与其货币的多少有关,而且与其发生的时间有关。利用前面介绍的复利公式,可将一笔资金按一定的利率在不同时刻做等值变换,也可以将一笔资金等值变换到任何时刻,或等值变换为任何一种支付形式。这正是复利分析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