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徒制各发展阶段的研究内容

二、学徒制各发展阶段的研究内容

按照新中国成立后学徒制在我国发展的三个阶段——①生产现场的学徒制;②学徒制向学校职业教育的过渡;③正式学徒制的消失(新中国成立后学徒制的历史发展详见第七章)——可将学徒制有关的文献资料划分为三个时期(见表1-3):

表1-3 按阶段划分的文献资料分布情况

前两个时期文献资料所占比例非常小,分别为1.7%、4.5%,这与数据库文献收录年限存在很大的关系。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收录年限为1994年至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的收录年限为1979—1993年。本次文献检索的数据库大部分收录年限为90年代中后期,因此造成了第三个阶段文献资料所占比例非常高,为93.9%。

1.生产现场的学徒制

1978年之前,生产现场的学徒制属于国家正式制度范畴,是技术工人的主要培养途径。该阶段学徒制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兼顾学徒制技术工人培养的数量与质量。为解决该问题,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如《国务院关于国营、公私合营、合作社营、个体经营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学徒的学习期限和生活补贴的暂行规定》,并进行了三次半工半读教育实验与运动。该时期收录的文献资料仅6篇,但其研究内容较好地反映了此时期学徒制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解放前学徒制存在的弊端。如《残酷的“吃徒弟”制度——旧中国北京地毯业的学徒制概述》一文指出:“解放前,北京不少手工业行业中都存在‘吃徒弟’的制度,但以地毯业最为突出。据1924年包立德、朱积权在《北京地毯业调查记》一书中的统计,在地毯业中,徒工占工人总数的73.5%……1924年《农商公报》(第一二二期)地毯业雇徒工的特点是,无论大小工厂,徒工都占了不小的比例,而工厂的规模越小,徒工所占比例越大。”[41]这些资料对新中国成立之后改造学徒制,去除学徒制中的剥削成分、保障学徒的基本权利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第二,学徒制的经验介绍与质量改善。解放初期,适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迅速发展,各企事业单位通过采取短期的生产现场的学徒制,培养了大批的新技术工人,这对于解决当时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追求培养的数量与速度的同时,引发了学徒培养的质量问题,“由于学习期限太短,学徒转为正式工人以后,大都技术水平较低,缺乏独立的作业能力”[42]。如何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各企事业单位开展了相关的经验交流,如北京分行的《师傅带徒弟——北京分行储蓄部培养干部的经验介绍》[43]、广州市劳动局培训科的《怎样才能使“以师带徒”收到效果》[44]、天津化工厂的《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并重,全面培训学徒》[45]等都从自身的角度介绍了如何更好更快地培养学徒,以满足对技术工人的需求。

第三,学徒培养规模、学徒技术水平介绍。如《冶金企业十年来的学徒培训工作》一文介绍了我国冶金工业企业通过学徒制培养技术工人的情况:“据统计,全国冶金工业企业共培训出新技工约100万人,连同正在培训的共约120万人(不包括技工学校的培训人数)”[46]。诸多数据说明,学徒制曾在新中国技术工人的培养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90%[47]以上的技术工人都是通过生产现场的学徒制培养的,学徒制是此时期技术工人培养的主要方式。

2.学徒制向学校职业教育的过渡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整个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原本建立在国家统包统配和工资统一计划管理的劳动就业制度上的学徒制具有稳定、封闭的特征,所培养出的技术工人无法满足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及市场经济人才流动所提出的要求,学徒培养的质量问题日益突出。自1985年提出“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之后,学徒制逐渐失去其合法地位(合乎法律法规),职业教育与培训取代学徒培训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此时期,能够检索到的文献16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

第一,对学徒制的特征和规律进行探索与研究,强调学徒制的重要性。《学徒培训——培养技工的重要途径》一文指出学徒培训具有如下特征:①有比较明显的目的性和专业性;②有比较明确的生产性;③培训条件具有优越性;④具有花钱少收效快的特点。[48]学徒制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学徒的规模上。“几年来,随着大批青年安排就业,全国徒工已达到三四百万之多”,这相当于技工学校在校生的5~6倍,甚至超过当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规模。[49]其次表现在学徒制是一种符合当时国情的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这是因为“一是我国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国家还没有能力完全依靠技工学校毕业生来补充技术工人队伍的缺员;二是我国各企事业单位的工种繁多,特别是手工业行业还存在一些工种,技术非得依靠在实际操作中手把手地传授。学徒培训过去是我国培训后备技工的一种主要形式,现在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还是一种必要的形式”[50]

第二,对学徒制进行经验总结与历史回顾。经验总结的主体大至各个省市,小至单个的企事业单位。如《有章有法有声有色——齐齐哈尔市学徒工作述评》从地级市的角度对齐齐哈尔市的学徒制工作进行总结,[51]《春风春雨育新苗——广州彩瓷厂改进学徒培训》从单个企事业单位的角度对广州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的学徒培养工作进行总结,[52]而《清末工艺局对学徒制的改革》一文则回顾并总结了清代末期在“振兴实业”的口号下所创办的一大批工艺局、所、厂对学徒制实施的改革,[53]旨在为当时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提供参考。

第三,对学徒培训工作进行制度改革。《学徒培训制度改革座谈会纪实》一文记录并总结了1989年劳动部培训司在鞍山钢铁公司召开的“学徒培训制度改革座谈会”。学徒培训的改革建立在当时学徒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上,《浅议学徒制改革》一文中指出当时学徒制存在四个弊端:①学徒制培训存在“铁饭碗”的弊端,不利于调动学徒学习技术、钻研业务的积极性。②学徒制培养出来的新工人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一般企业难以做到系统地组织学徒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科学地训练学徒工的操作技能。③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学徒培训的形式很难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④劳动制度的改革使得学徒制与劳动合同制产生新矛盾。[54]为解决以上问题,此阶段国家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建立“先培训、后就业”的制度。

第四,从比较教育的角度,介绍其他国家(主要是欧洲德语国家)学徒制的发展情况并为我国学徒制改革提供参考。如《联邦德国制定法律学徒培训正规化》一文主要从立法的角度介绍了德国学徒制的发展情况;[55]《欧洲的学徒培训制》一文则从概况的角度介绍了欧洲多个德语国家学徒制的发展情况;[56]《借鉴西德经验改革我国学徒培训制度》则从经验借鉴的角度介绍了西德学徒制的发展情况。[57]

3.正式学徒制的消失

1993年之后,学徒制在我国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①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04年,学徒制的消失与重建;②2005年至今,校企合作困境下现代学徒制的探讨(两个发展阶段的详细分析见第七章)。相应地,所有文献资料可分为两个阶段(见表1-4):

表1-4 第三阶段文献资料分布情况表

此时期文献数量最多,所占比例为94%。令人疑惑的是,学徒制消失的时期却是文献资料相对最多的时期。究其原因,第一,与数据库收录年限有很大的关系;第二,研究角度多为比较研究,研究内容多是介绍他国学徒制的发展情况,而具有本土特色的学徒制研究非常少;第三,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复兴使我们重新审视学徒制,并燃起大家探索与研究学徒制的热情,因此导致了本时期学徒制文献占所有文献的比例最高。

(1)学徒制的消失与重建。

1993—2004年,检索到的文献资料72篇,研究主题涉及国际比较(28篇)、现状与事实(23篇)、改革与重建(8篇)、重要性认识(6篇)、认知学徒制(4篇)、历史研究(3篇)六个方面。其中,比较研究与学徒制现状研究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38.9%、31.9%,其次是学徒制改革与重建研究,所占比例为11%,重要性认识、认知学徒制、历史研究所占比例较少,分别为8.9%、5.6%、4.2%。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学徒制的国际比较研究。研究的国家包括瑞士、澳大利亚、德国、英国、法国与美国;研究的内容包括各国学徒制发展的现状、发展趋势、具体的实施、成本与制度建设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等。如《澳大利亚新学徒制计划蓬勃发展——2001年有关统计数据及说明》详细介绍了澳大利亚1996—2001年学徒制的发展情况,包括整体的注册、辍学、完成情况,具体的性别、年龄、学历资格、职业分布等。[58]

第二,学徒制发展现状的描述性研究。90年代中后期以来,学徒制已经退出了国家的劳动用工制度,绝大多数企业招收工人的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即以过去招收学徒工为主转变为从各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招收毕业生为主。但一部分企业保留了学徒制的传统,如《渡市选煤发电厂广泛开展师带徒活动》一文介绍了四川省达竹煤电集团公司渡市选煤发电厂广泛开展的学徒制活动及建厂19年来所保持的学徒制传统。[59]类似的案例众多,但是每个企业对学徒制的实施都是根据自身的生产需要,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与规范。

第三,学徒制的改革与重建研究。学徒制重建的标志性文件是《劳动部关于建立和实施名师带徒的通知》,它是中国处于就业压力大、高技能人才紧缺的背景下提出的,相关的资料就学徒制重建的必要性、总体目标、师傅徒弟的资格、师徒协议的内容、保障措施等进行了研究,主要见于劳动部职业技能开发司《关于企业推行名师带徒培养高技能人才制度的思考》[60]一文以及相关的政策文件中。《浅谈市场经济下的学徒制》就市场经济条件下学徒制是否还有生命力,以及为什么学徒制如此冷落进行了思考。[61]

第四,对学徒制重要性的认识。对文献题名的关键词进行频率分析发现,“有效途径”、“重要途径”是出现频率最多的关键词,所占比例为50%,这意味着此阶段对学徒制重要性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它是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的有效途径,人才培养不仅针对一线的技术工人,也包括教师、图书编辑、技术开发与设计人员等知识性要求较高的职业。

第五,学徒制的历史研究。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古代学徒制的考证,如《晋商学徒制习俗礼仪初考》[62]一文对明清时期晋商录用学徒时的习俗和礼仪进行了梳理与考察。二是借鉴古代学徒制,从其特征出发,引出其对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的启发与思考,如《古代学徒制——对中职学校办学思路的启示及思考》[63]、《论传统学徒制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启示》[64]等。

第六,认知学徒制研究。20世纪七八十年代,柯林斯和布朗等人意识到传统学徒制的优势之后,将教育和计算机技术结合,旨在开发出复杂的基于计算机的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类似学徒制的经验(密切注意和即时反馈),以便能和阅读、写作和数学等现代学科相关联,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认知学徒制”理论于1989年应运而生,它结合了当时认知科学的最新进展,并提取了传统学徒制教育的合理内核。中国知网有关认知学徒制的最早记录源于1998年高文的《现代认知学徒制——一种基于情境的有效学习模式》,本阶段我国对认知学徒制的研究主要是介绍认知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的异同及其定义、特征、基本思想、基本构成要素、教学方法等。[65]

(2)校企合作困境下学徒制的探讨。

自正式学徒制消失,职业学校教育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快速发展,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的缓慢增长,从2005年开始又进入快速发展期。“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于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国发〔2005〕35号)正式提出。自此,全国掀起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热潮,“校企合作”也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2005年以前,与“校企合作”相关的研究文献仅265篇,所占比例为4.6%;2005年之后研究文献增加至6334篇,所占比例为95.4%。但由于“校企合作”的政策导向是“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66],企业处于“配角”的位置,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校企合作“一头热(学校)、一头冷(企业)”的局面。而此时的国际形势是,学徒制在众多国家得到重建与复兴,在此背景下,很多关于学徒制研究的课题与论文涌现出来,试图为解决我国“校企合作”的困境出谋划策。本阶段学徒制研究文献相比大量增加(265篇),占全部学徒制文献的73.9%。

相比前一阶段(1993—2004),此阶段(2005—2011)学徒制研究主要呈现两大独特之处:

第一,出现了25篇硕博研究生学位论文,而且这些学位论文对学徒制的研究呈现多学科、多视角的特征,如高等教育、教育技术视角下的认知学徒制研究,比较教育视角下的学徒制研究,普通教育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学徒制研究,职业教育视角下的学徒制研究,管理学、图书馆学视角下的学徒制研究。研究视角的多元化既说明学徒制的研究领域正在不断扩展,又说明学徒制本身是一个跨学科的交叉性研究领域,并不独属于职业教育,它涉及社会的多个方面,如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

第二,出现了将学徒制研究当作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该情况主要出现在相关的硕博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及为数不多的专门研究中,如《新世纪以来学徒制研究综述》一文从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对新世纪以来学徒制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归纳出了学徒制研究的主要特点、不足等。[67]《国内外关于“学徒制”教育的研究综述》从国内与国外两个角度介绍了学徒制研究的有关情况,梳理出了国内外学徒制研究的主要脉络,并归纳了它的主要特点。[68]这类研究对学徒制的创新和进一步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学徒制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献分析发现,将学徒制当作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构建,表现在多个层面:①专业层面,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69]、《从“学徒制”思考高职院校高端模具人才培养模式》[70]等文章试图从不同的专业,如建筑、模具等建构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②院、校、系层面,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学员制+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一文重点介绍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体会和做法。[71]③地区与政府层面,如《“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72]、《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73]等文章试图从地区、政府与国家的层面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2)学徒制的比较研究。它既包括各国之间的横向比较,即国际比较,也包括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之间的纵向比较,即历史比较。纵向比较的目的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发现学徒制的演化规律,通过把握其“来龙去脉”,了解可能的发展趋势与潜在的生命力。国际比较的目的是通过经验共享与借鉴,为解决本国实际问题提供参考。此阶段学徒制的国际比较研究相比前一个阶段更加深入,研究主题包括立法、制度改革、成本、效益、实践、历史与发展趋势等,研究的问题越来越深入,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3)学徒制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研究的角度包括:①借鉴学徒制,对目前专业课程与教学进行改革,主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借鉴学徒制实施改革?怎么实施改革?它的特征是什么?功效如何?有哪些注意事项”等。②探索学徒制的学习机制,以实现对课程知识、教与学过程的重新认识及其对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学徒制的学习探微——孝义皮影戏的案例研究》一文以皮影戏为案例对学徒制的学习机制进行了质性研究。研究发现,皮影戏学徒制学习的动机来源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学习的知识主要是隐性知识,它的获得主要来自戏班共同体,采用观察模仿学习、实践学习的方式。[74]

(4)学徒制的应用研究,即将学徒制应用于人才培养实践当中,或是改革现实中已经存在的学徒制。如《“师带徒”,老传统的新传承——湖北电力公司重建传统师徒关系》一文介绍了湖北省电力公司学徒制改革与发展的情况,该公司于2007年陆续出台了《生产人员现场培训管理办法》、《师带徒制度实施意见》等文件。截至2007年6月底,师徒结对数达到1283对。[75]《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博世公司建立学徒制培训合作》则介绍了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与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德国博世公司(BOSCH)进行的学徒制培训合作项目:合作专业为机电、钳工和工业机械,学徒培训依据德国的教学计划进行。毕业时,学生能同时获得国内的大专文凭和德国工商会颁发的专业技能技师证书。[76]众多的个案从各自的需求出发以各种各样的形式重建、实施与改革着我国的学徒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