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的正义理论
在人类价值体系中,“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合理性),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和废除”[82]。本书主要从道德哲学的功利主义与政治哲学的“公平的正义”两个角度探讨现代学徒制的价值合法性。
根据道德哲学(伦理学)中功利主义(效益主义)的观点,“功利主义的标准不是指行为者自身的最大幸福,而是指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83]。功利主义倾向于从促进社会整体幸福而非个人幸福的角度对各种行为、政策与现象进行价值判断。社会正义的功利主义理解,又称为互利的正义,其逻辑的结果是在效用最大化原则基础上相关各方均等的效用增益。“根据休谟的说法,假如特定的条件保持不变的话,正义规则起源于对通过利己追求的相互限制体系中将要获得的普遍利益感。”[84]现代学徒制作为一个规则体系,各主体参与其中,便意味着各主体为达到各自的目的与利益遵守相互协商制定的书面或口头的协议,它是建立在互利基础上的各方主体对某一标准与规则的妥协。可据此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试点项目进行价值判断,以总成本与总收益之间的比较作为评判标准,如果总收益大于总成本,现代学徒制被认为能够增加社会的总财富,体现功利主义的正义,反之则无法体现功利主义的正义。
由于功利主义的正义主要考虑的是社会价值和社会财富的最大化,而不管其中可能存在较大的收入分配不公,这也构成“功利的正义”对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进行价值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无法体现现代学徒制各主体投资再分配的结果是否能够体现罗尔斯(John Bordley Rawls)所主张的“作为公平的正义”。
根据罗尔斯的“差别原则”,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职业教育是否值得投资,除了所体现的整体的社会福利之外,最重要的是受教育者是否是社会的“最不利者”或“较不利者”。它认为“在几个有关代表人的基本结构中,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增加状况最差的代表人的福利;其次,为了最差代表的平等福利,要最大限度地增加次最差代表的福利;如此类推直到最后:为了所有前面的N-1代表的平等福利,最大限度地增加状况最好的代表福利”[85]。差别原则的关键是依次识别出“最不利者”、“较不利者”……依次类推,直到“最有利者”。罗尔斯认为,一项社会制度的正义性就应体现在“通过各种制度性安排来改善这些‘最不利者’的处境,增加他们的希望,缩小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差距。如果一种社会安排出于某种原因不得不产生某种不平等,那么它只有最大限度地有助于最不利者群体的利益,它才是正义的”[86]。以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对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以及广泛存在的非正式学徒制进行价值评判的关键是它们容纳“社会最不利者”的能力,它们是否能够体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详见第七章第二部分“基于正义理论的价值分析”。
【注释】
[1]关晶.西方学徒制研究——兼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1.
[2]2010/2011学年全英的学徒数为457200人,比2009/2010(280000人)学年增长63.5%,而且在各个层次、各年龄段不同行业和地区也都显示出了增长的态势。英国学徒的出师率(completion rate)从2001/2002学年的30%增至2009/2010学年的70%,2010/2011学年首次达到了76.4%,资料来源见注释③.
[3]R.Marsh.Apprenticeship Growth and Quality in England[A].In Z.Q.Zhao,F.Rauner,U.Hauschildt:Assuring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ise:Apprenticeship in the Modern Economy[C].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1:55.
[4]F.Rauner,E.Smith.Rediscovering Apprenticeship[C].Springer Dordrecht Heidelberg London New York,2010.
[5]和震,霍丽娟.困境与对策: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政策的多视角分析[A].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新进展[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3-94.
[6]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
[7]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8]Z.Q.Zhao.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A].Z.Q.Zhao,F.Rauner,U.Hauschildt.Assuring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ise:Apprenticeship in the modern economy[C].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1:50-51.
[9]同⑤,101.
[10]英国培生教育出版有限公司.朗文当代英语辞典(第4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62.
[11](台)杨朝祥.技术职业教育辞典[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4:10.
[12]L.C.Deighton.The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M].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the Free Press,1971:233.
[13]P.B.Gove,the Merrian-webster Editorrial Staff.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M].Springfield,Massachusetts,USA:G.&C.Merrian Company,1976:106.
[14]P.B.Gove,the Merrian-webster Editorrial Staff.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M].Springfield,Massachusetts,USA:G.&C.Merrian Company,1976:106.
[15]H.H.William,J.S.Levey.The New Columbia Encyclopedia[M].New York and 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5:128.
[16](台)杨朝祥.技术职业教育辞典[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4:11.
[17]P.Gonon.Apprenticeship as a model for the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of TVET[A].Z.Q.Zhao,F.Rauner,U.Hauschildt.Assuring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ise:Apprenticeship in the Modern Economy[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33.
[18](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64.
[19](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5.
[20]ILO(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Skills and Employability Department).Upgrading informal apprenticeship:A resource guide for Africa[Z].Geneva:ILO.2012
[21]亚历克斯·英克尔斯.现代人的模型:理论和方法问题[A].(美)西里尔·E.布莱克编.杨豫,陈祖洲译.比较现代化[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467.
[22]WEBA(WELzijn Bij de Arbeid)工具的开发是对《荷兰工作环境法案》(1990)相关工作福利条款的操作化,该法案指出雇主必须在组织生产、设计岗位、确立工作方法的过程中观察能够给员工提供些什么,旨在改善工作过程中员工的福祉与满意度。
[23]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
[24]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25]王春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状调查——以广西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21):66.
[26]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27]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72.
[28]马克思·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106.
[29]同上,568.
[30]王锟.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J].甘肃社会科学,2005(1):121.
[3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07.
[32]J.Winkelmann.Legitimität und legalität in Max Webers Herrschaftssoziologie[M].Tübingen,1952:75-76.转引自(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08.
[33]姜朝晖.权力论:合法性合理性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5:63.
[34](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08.
[3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88-189.
[3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合法化危机[M].刘北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06.
[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38]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on Innovative Apprenticeship.An Architecture for Modern Apprenticeship:Standards for Structure,Organization and Governance[Z].2012.
[39]关晶.西方学徒制研究——兼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154.
[40]1996年《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
[41]刘家铨.残酷的“吃徒弟”制度——旧中国北京地毯业的学徒制概述[J].前线,1964(08):6-7.
[42]国务院关于国营、公私合营、合作社营、个体经营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学徒的学习期限和生活补贴的暂行规定(议字[1957]第8号).
[43]荫梧.师傅带徒弟——北京分行储蓄部培养干部的经验介绍[J].中国金融,1951(05):28.
[44]广州市劳动局培训科.怎样才能使“以师带徒”收到效果[J].劳动,1957(06):24-25.
[45]天津化工厂103车间.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并重,全面培训学徒[J].劳动,1960(01):23-24.
[46]王斐.冶金企业十年来的学徒培训工作[J].中国劳动.1959(20):27.
[47]袁耀华.新技工培训事业光辉的十年[J].中国劳动.1959(19):23.
[48]陈秀兰,张树国.学徒培训——培养技工的重要途径[J].成人教育,1982(6):20.
[49]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1985年技工学校在校生规模分别为68万、64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规模分别为280万、416万。
[50]同①,21.
[51]万林.有章有法有声有色——齐齐哈尔市学徒工作述评[J].成人教育,1982(06):22.
[52]广州工艺美术工业公司.春风春雨育新苗——广州彩瓷厂改进学徒培训[J].劳动工作,1981(02):20-21.
[53]栾炳文.清末工艺局对学徒制的改革[J].山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1989(04):91-93.
[54]顾方荣.浅议学徒制改革[J].中国劳动,1988(1):30.
[55]顾礼棣.联邦德国制定法律学徒培训正规化[J].教育与职业,1985(01):32.
[56]张华英.欧洲的学徒培训制[J].国际展望,1991(19):13.
[57]胡劲松.借鉴西德经验改革我国学徒培训制度[J].外国教育动态,1988(04):18-21.
[58]安钰峰.澳大利亚新学徒制计划蓬勃发展——2001年有关统计数据及说明[J].世界教育信息,2002(11):40-45.
[59]王广平.渡市选煤发电厂广泛开展师带徒活动[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01(3):56.
[60]谢瑗,徐文俊.关于企业推行名师带徒培养高技能人才制度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1998(03):6-8.
[61]邬祥发.浅谈市场经济下的学徒制[J].企业家天地,1994(01):23-24.
[62]殷俊玲.晋商学徒制习俗礼仪初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73-77.
[63]郭志勇.古代学徒制——对中职学校办学思路的启示及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004(24):7-9.
[64]李建军.论传统学徒制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启示[J].中等职业教育论坛,2003(03):79-80.
[65]高文.现代认知学徒制——一种基于情境的有效学习模式[J].外国教育资料,1998(05):14-19.
[66]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
[67]黄享苟,陈卓,郭自灿.新世纪以来学徒制研究综述[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26-30.
[68]鲁婉玉,王洪斌.国内外关于“学徒制”教育的研究综述[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3):52-54.
[69]黄享苟,郭自灿,陈卓.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26):19-22.
[70]庄舰.从“学徒制”思考高职院校高端模具人才培养模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1):164.
[71]甘宇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学员制+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11):183-186.
[72]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03):97-103.
[73]鲁婉玉.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大学,2011.
[74]张丽香.学徒制的学习探微——孝义皮影戏的案例研究[D].苏州大学,2008:1.
[75]邹平.“师带徒”,老传统的新传承——湖北电力公司重建传统师徒关系[J].湖北电业,2007(4):66.
[76]孔明.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博世公司建立学徒制培训合作[J].教育与职业,2012(1):120.
[77]解放初期,各企事业单位为了解决当时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采取短期的生产现场学徒制培养了大批的工人,但是,在追求培养的数量与速度的同时,引发了学徒培养的质量问题。
[78]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03):97-103.
[79]鲁婉玉.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大学,2011.
[80]H.M.Levin.成本—收益分析[A].Martin Carnoy编著.闵维方等译.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66.
[81]同上,468.
[82](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
[83](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著.功利主义[M].叶建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29.
[84]同上,149.
[85](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83.
[86](美)约翰·罗尔斯著.作为公平的正义[M].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