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的研究结果的检验
质的研究的关键是保障研究的效度,即研究结果是否真实反映了社会现实。由于质的研究遵循与量的研究不一样的范式,关注的是对社会现实的建构与解释过程,因此在效度的检验上不能使用量的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对质的研究而言,效度的检验本质上仍然是一个主观判断与反思的过程。反思过程的可视化、判断主体的多元化能够使结果更具真实性与代表性,能够在更多的读者中通过“认同”而推广。因此本课题从以下四方面保证结果的有效性:
(1)在研究过程中,本书试图从两方面保证研究的效度:第一,从研究关系的“深入”与原始资料的“丰富”上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在“学生角度校企合作困境的个案研究”与“新中国成立后学徒制合法性来源历史分析”部分,研究者通过较长时间(半年多)与研究对象互动,在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原始资料,以保障研究结论得出的真实性。第二,对研究过程(从研究设计阶段到研究结论的得出)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并进行相关的记录。以研究设计阶段为例,思考的问题包括:我的研究结果将会真实吗?我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判断结论真实的标准是什么?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什么不真实的信息?如何判别?如何排除?我如何使别人信服我的研究结论?
(2)得出研究结论之后,有意寻找资料中相互冲突的内容与结论中相互矛盾之处,并寻找反例对研究结果进行证伪。比如,在“现代学徒制企业培训的质量、成本与收益分析”部分,一般的规律是随着生产效率的逐年提高,学徒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也增多,但为什么研究个案中第1年的收益最高,第2年的收益最低呢?其次,现代学徒制质量诊断中“工作任务的专业水平”这一指标深受车间生产组织形式与最终产品(服务)复杂程度的影响。一般的情况是车间生产组织形式越扁平化、团队化,最终产品(服务)越复杂,工作任务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程度越高,这在试点企业车间A1与车间A2(两个车间最终产品相同,生产组织形式不同)得到了验证,但是在车间B1与B2(两个车间最终产品复杂程度不同,生产组织形式相同)得出的结论是最终产品复杂程度高的车间却在第2、3年的工作任务中专业水平相对较低。为什么?这个过程是不断地寻找内容与结论的冲突之处并进行证伪的过程,目的是促进深入探索:①通过不断地丰富、收集、补充与发现新的原始资料,弥补原有资料的不充分性或片面性,最终得出结论;②不断地反思原有结论得出的逻辑过程,发现逻辑缺陷,从而修改结论,与资料保持一致。
(3)使用“三角验证”(相关检验法)将同一结论用不同的技术与手段,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在不同的时间点,对不同的人进行检验,目的是通过尽可能多的方式对目前已经建立的结论进行检验,以求获得结论的最大真实度。比如,“现代学徒制个案研究”与“新中国成立后学徒制合法性来源历史分析”,除了采用访谈法获取数据之外,还采用调查问卷、文献资料法、实物分析的方式,同时在不同的情境下用巧妙的方式询问相同的问题,或选择其他的对象进行访谈,如果多者之间能够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就可证明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学生角度校企合作困境分析”也使用了“相关检验法”来排除研究对象由于“记忆问题”导致的“效度威胁”,通过数位与研究对象一起实习的同学的证实,认为研究对象所提供的信息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当时的“现实情况”,“真实”地反映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曾经发生的实习状态。
(4)使用“反馈法”来检验“自我的判断与分析”是否与研究对象及他人的看法保持一致。初步得出结论之后广泛与同行、同事、专家和研究对象等交换看法。在本研究中,主要涉及的反馈对象包括导师、研究对象、同行专家、非同行专家等,研究结论在研究者与各主体的相互协商、交流下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