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为检验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实施的合理性、现实性和合法性,本课题遵照“分析问题——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研究思路,详见图2-1。

图2-1 研究思路

“分析问题”部分主要对现代学徒制是什么以及现代学徒制可能解决我国哪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进行回答,研究内容包括现代学徒制内涵分析和校企合作现状与困境分析两部分。

“现代学徒制内涵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1]对五个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奥地利、加拿大)官方认可的学徒制定义、学徒制系统介绍及最新发展情况等资料进行词频统计、归类等(数据分析技术),以此对学徒制中常见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描述。这些要素包括:学徒的合法身份与权益,学徒培养的主体及其与学徒之间的关系,学习与工作场所之间的合作,能力目标,毕业考核,学徒制运作的规范方式,管理与协调的机构等。试图回答的问题是:各国现代学徒制具备哪些共同的要素?呈现怎样的特征?这些特征能否体现它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所独有的“内涵”?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主要是将现代学徒制与目前我国所实施的“校企合作”区分开来,同时也为它解决我国校企合作难题提供可能性。

“校企合作现状与困境分析”采用个案研究法和文献资料法,分别从学校、企业与学生三个角度试图回答“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其中文献资料法用于从企业和学校的角度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文献研究建立在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是对他人研究的分析与综合,它的关键是研究文献的获取及对文献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加工过程。由于目前从学校与企业角度对校企合作困境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多,适合采用文献资料法,而且文献资料法的运用相比其他方法更能节省时间与工作量。个案研究法用于从学生的角度对校企合作的困境进行分析,即从单个研究对象的角度了解学生实习的工作与学习状态,并从这种现实的状态中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个案的选择采取的是目的性抽样(purposive sampling),即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的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并采取“逐步聚焦”的研究思路,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由开放性问题“校企合作中学生的实习状态”逐步聚焦到“校企合作中学生的学习质量、权益保护等问题”。具体的资料收集技术包括现场访谈、电话访谈、网络访谈与个人日志,数据的分析采用情境分析与类属分析。情境分析主要用来呈现故事,类属分析主要用来诊断与分析故事,两者都属于归纳法的范畴,归纳法决定了研究者在收集和分析资料时走的是自下而上的路线,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

“验证假设”部分主要从“合理性”、“现实性”与“合法性”三个方面对现代学徒制解决我国校企合作难题的可能性与有效性进行验证。

对现代学徒制解决校企合作困境的“合理性”检验采用个案研究(广州市某技师学院与广州某机床厂有限公司合作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主要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对现代学徒制的成本、收益和质量进行分析,对其“合理性”的理解采取“形式/工具/目的合理性”之意,即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实现特定社会或个体目标的工具性存在,它的价值指向效率与功效的最大化。具体研究的内容包括“企业学徒培训的质量、成本与收益分析”、“个人、学校与企业的成本与收益分析”、“现代学徒制与学校教育的比较分析”和“学生合法权益分析”。各部分试图解决以下研究问题:①现代学徒制如何化解企业的经济利益与学徒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能否兼顾两者?②现代学徒制的运作能否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③相比学校教育,现代学徒制具有哪些优势?④现代学徒制能否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如何保护?

以上问题的解决使得个案研究能够从成本、收益、质量的角度回答“现代学徒制是否具有合理性”的问题,却无法有效回答“为什么具有合理性”的问题,即对以下问题无法作出合理解释。它们是:①为什么现代学徒制能够保障岗位学习的质量?②为什么现代学徒制能够兼顾企业的经济利益与学徒的学习需求?③为什么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对学徒的专业能力发展产生影响?④为什么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在不具备完善的培训机制以及培训人员无法完全胜任教学工作的情况下,学徒的专业能力还能在整体上保持较高水平?⑤为什么我国目前职业院校大量建设的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室或实训中心达不到工作场所学习的效果?

学习科学从工作本位学习的角度能够对以上一系列问题作出合理解释。为进一步深化研究结论,本部分在个案研究之后,应用人类学情境学习理论对个案研究中的相关数据与结论进行了理论深化。

现代学徒制的“现实性”建立在我国非正式学徒制与学校系统基础之上,它是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开展与实施的基本条件。本部分采用调查研究法对六个城市(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沈阳市、长沙市、苏州市)非正式学徒制的需求状况进行描述性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非正式学徒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如何?企业对它有没有需求?需求多大?呈现怎样的特征?具体采用网络数据统计技术,根据专业求职招聘网站(智联招聘网)发布的学徒招聘信息,抽取信息中对研究有意义的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统计指标包括:企业所在城市、企业性质、企业规模、所属行业、招聘人数、招聘职位、学历要求、工作经验、性别、工资(月薪)、招聘要求等。城市(研究对象)的选择,主要兼顾了两个维度,一是城市的地区分布,其中,北京和沈阳属于东/华北地区,上海和苏州属于华东地区,广州和长沙属于华中/南地区。二是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属于我国的一线城市,而沈阳、苏州、长沙属于二线城市。

数据分析采用的工具是Microsoft Excel 2007与SPSS17.0,具体的分析技术包括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与方差分析。描述性分析主要应用于地区与城市分布特征、行业与职业分布特征、企业规模与性质分布特征、待遇与招聘条件特征等的分析。描述性分析的目的是通过数据、表格与图表的方式呈现六个城市学徒需求的状况,采用的分析技术包括频率、百分比、均值、总值,采用的图形包括条形图、雷达图、曲线图等。相关分析主要用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学徒需求数、企业规模与学徒需求数、月薪水平与最低工资标准、不同城市间学徒月薪结构等变量之间的简单线性相关,目的是考察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根据变量的不同类型,分别采用Pearson方法与Spearman方法。方差分析主要应用于职业分布特征和企业规模与性质分布特征两部分,具体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方法,目的是考察职业大类、企业规模与企业性质是否对学徒需求数产生影响。

现代学徒制的“合法性”一般建立在基于事实判断的社会认同(韦伯)与自身所体现的基本价值(哈贝马斯)之上,本部分从历史与价值分析的角度对现代学徒制的合法性进行检验。历史研究的目的是从纵向比较的角度考察学徒制在我国的运作形式及其合法性来源,关注的是学徒制的规则与秩序系统怎样及能否在社会成员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运行,以每个阶段学徒制遇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所导致的合法性来源及其运作形式的变化为判断标准,属于事实判断。主要采用访谈法与文献资料法,两种研究方法相互补充、共同解释研究对象,以此形成对学徒制有效运作的科学认识。访谈对象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①访谈对象亲身经历或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学徒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②访谈对象从事相关的工作,对学徒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非常了解。根据该标准,最后选择的访谈对象是广州市某技师学院的×校长。[2]

价值分析主要是从逻辑与思维层面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价值认知与评价,这一过程首先建立在学徒制丰富的材料、事实、过程、规则与结果之上,其次才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进行相应的评判。本部分重点从正义理论的角度对现代学徒制所体现的价值进行揭示,即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与非正式学徒制中所体现的“功利的正义”与“公平的正义”进行分析。

综合以上,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分析、校企合作的困境分析、现代学徒制解决校企合作难题的个案研究与学习科学解释、若干城市非正式学徒制需求状况调查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学徒制合法性来源的历史分析与基于正义理论的现代学徒制价值观分析。各部分具体采用的研究方法、数据收集技术(资料来源)、分析技术与试图回答的问题详见表2-1。

表2-1 研究方法

①QEK工具是德国不莱梅大学开发的针对企业学徒培训质量、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的工具。

续表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