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趋势分析、本研究创新点与意义
比较各阶段研究主题发现,新增的研究主题一般能够反映不同时代背景下学徒制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趋势。2005年之后新增的四个研究主题(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学、应用探索、对研究的研究)基本能够表明现阶段及未来我国学徒制研究与实践的方向:
(1)探索现代学徒制在当代中国背景下的具体实践——应用研究;
(2)探索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律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探索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课程与教学研究;
(4)总结我国与他国学徒制研究与实践的经验——对研究的研究。
对于尚未涉及的研究主题,如学徒制现状描述、缺陷分析、经验介绍与规律总结、制度改革与重建等有没有研究的必要性,是否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主题?如果存在研究的必要性,怎样的研究角度是合适的?就目前我国校企合作面临的诸多困境、非正式学徒制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以及2012、2013、2014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提出并推广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国内背景来看,合适的研究角度是描述非正式学徒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总结它的运作机制与规律,分析它存在的缺陷,为其改革提供基础;在利用非正式学徒制的基础上,探讨现代学徒制在我国成功实施的条件,使之成为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与方式。
未来新增的研究主题可能有两个:
(1)非正式学徒制的现状描述、缺陷分析、机制探索、规律总结、制度改革与升级;
(2)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试点研究、推广与制度重建。
本书试图在以上两个研究主题上做出探索工作,并试图克服目前我国学徒制研究存在的如下缺陷。
(1)概念混淆。经常混淆的研究概念是“校企合作”与“现代学徒制”,如《“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文构建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反映了当前人们普遍对“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狭义理解[78];《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文试图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属于目前社会已经存在的“以学校为主导”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79]。
(2)研究内容狭窄。目前学徒制的研究很少涉及非正式学徒制现状描述、缺陷分析、机制探索、规律总结、制度改革与升级的研究,现代学徒制的试点研究、制度重建和学习机制探索也尚未起步。
(3)实证研究较少。目前学徒制的研究在类型上多属于思辨的或主观色彩浓厚的定性研究,基于科学方法论的实证研究较少。
(4)研究结论的得出缺少科学的研究方法。目前学徒制研究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上没有科学方法和技术的保障,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且研究结论的得出大多基于经验的主观思辨、归纳与推理,没有翔实的数据支撑。
(5)研究角度有待扩展。学徒制本身具有跨领域、跨学科的特征,但目前现有的研究多局限于教育的角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不同角度下的学徒制研究有待开展。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在我国校企合作(广义)的背景下,从教育经济学、学习科学与制度建设的角度探索我国建立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合理性”、“现实性”与“合法性”问题,从而为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作出贡献。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解决现实问题,即通过现代学徒制解决职业教育存在的部分困难,如企业缺乏参与的热情,校企合作层次浅、低质量以及学生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等;二是积累实践经验,为探索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现代学徒制积累经验。
本研究可能的政策意义是:帮助有关部门更加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学徒制的发展现状,在可靠的数据支撑的基础上,为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研究的理论意义是,本文是首次从教育经济学、学习科学和制度建设的角度论证在我国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合理性、现实性与合法性,突破了当前我国现代学徒制研究在概念、内容、方法与类型上存在的局限,具体表现为:①在概念上,明确界定了学徒制的内涵,用定量方法描述现代学徒制与普通“校企合作”模式(狭义)之间的区别;②在内容上,填补了我国非正式学徒制现状分析、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个案研究等方面的空白;③在研究方法上,通过多种方法和工具(如QEK工具、内容分析法、网络数据统计和个案研究等)的组合保障数据分析与结论得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努力实现“解释的真实”;④在研究类型上,弥补我国现代学徒制实证研究较少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