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徒制各发展阶段研究主题与内容的比较

三、学徒制各发展阶段研究主题与内容的比较

我国学徒制各发展阶段的研究内容显示,宏观的经济、政治、社会背景对学徒制的影响巨大,并使学徒制在每个阶段呈现不同的发展状态,反映在学术上,则呈现不同的研究主题与内容(见表1-5)。

表1-5 学徒制各阶段文献资料所呈现的研究主题

续表1-5

第一,1949—1977年,研究的主题包括“现状与事实”、“缺陷分析”、“经验介绍”和“重要性认识”。与“缺陷分析”有关的文献揭示了解放前学徒制的剥削性。与“现状和事实”有关的文献揭示了学徒制在此阶段的发展情况,学徒制的实施主体是企业,属于国家正式制度范畴,采用生产现场师带徒的形式。与“重要性认识”有关的文献揭示了当时学徒制是新技术工人培养的主要途径这一事实。而与“经验介绍”有关的文献则主要针对当时学徒制面临的质量与数量的两难困境,[77]各企事业单位进行了经验交流。

第二,1978—1992年,与上一阶段相比,学徒制研究新增了四个主题:“国际比较”、“历史回顾”、“规律总结”与“制度改革”。这时首次出现学徒制的国际比较研究,而其“制度改革”建立在“缺陷分析”、“规律总结”与“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之上,详见表1-6:

表1-6 1978—1992年新增的研究主题

而四个相同的研究主题(现状与事实、缺陷分析、经验介绍与重要性),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与上一阶段(1949—1977)相比在具体的研究内容上存在较大的差别。详细分析见表1-7:

表1-7 1949—1977、1978—1992相同的研究主题、不同的研究内容比较

由表1-7可以看出,“过渡时期”学徒制发展的方向是用职业教育与培训取代学徒制。对学徒制的缺陷分析从“解放前的剥削性”过渡到“学徒制适应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对学徒制重要性的认识由“主要途径”过渡到“必要途径”。

第三,1993—2004年,与上一阶段相比,学徒制研究减少了四个研究主题——“缺陷分析”、“经验介绍”、“规律总结”与“制度改革”;在此阶段,学徒制已正式取消,并退出了政策的视野,相应地,与之具体实践相关的主题也淡出了研究的视野。与此同时,学徒制研究新增了“制度重建”与“认知学徒制”两个主题。学徒制重建的标志性文件是《劳动部关于建立和实施名师带徒的通知》,它是中国处于就业压力大、高技能人才紧缺的背景下提出的。“认知学徒制”理论于1989年由柯林斯和布朗等人正式提出,中国知网最早记录源于1998年高文《认知学徒制——一种基于情境的有效学习模式》一文,研究内容详见表1-8。

表1-8 1993—2004年新增的研究主题

相同的四个研究主题(国际比较、历史回顾、现状与事实及重要性认识),也因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与上一阶段(1978—1992)相比在研究内容上存在较大的差别,详细分析见表1-9:

表1-9 1978—1992、1993—2004相同的研究主题、不同的研究内容比较

由上表可以看出,“消失与重建”阶段学徒制国际比较研究发展的方向是,研究的国别增加,研究内容日益丰富。学术界对学徒制重要性的认识由“必要途径”过渡到“重要(补充)途径”。历史回顾的目的尽管都是“以史为鉴”,但研究对象却不相同,1978—1992年主要针对学徒制改革,1993—2004年主要针对现代职业学校的办学。

第四,2005—2011年,与上一阶段相比,学徒制研究减少了两个研究主题——“现状与事实”、“制度重建”,新增了四个研究主题——“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学”、“应用探索与改革”和“对研究的研究”(见表1-10)。它们表明,自2005年之后,我国一般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角度对学徒制进行探索与研究。

表1-10 2005—2011年新增的研究主题

续表1-10

相同的四个研究主题为“国际比较”、“历史回顾”、“重要性认识”与“认知学徒制”,表1-11反映了1993—2004、2005—2011年两个发展阶段相同研究主题的不同研究内容。

表1-11 1993—2004、2005—2011相同的研究主题、不同的研究内容比较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学徒制的国际比较研究从广泛化向专业化发展,研究的问题越来越深入,研究的领域越来越精细。可如此评价,1978—1992年出现了学徒制的国际比较研究;1993—2004年,学徒制国际比较研究的主题越来越丰富,而2005年之后,国际比较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而认知学徒制研究的发展方向是:从基本思想与概念引进向中国本土化的认知学徒制的应用研究转变。而对学徒制的重要性认识从1949—1977年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1978—1992年的“必要途径”到1993—2004年的“补救人才断层的补充途径”,再到2005—2011的“改善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