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性检验:若干城市非正式学徒制需求状况调查

第六章 现实性检验:若干城市非正式学徒制需求状况调查

第五章的个案研究表明,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实施具有合理性,主要表现为建立在自身运作规律(资源共享、成本分担、收益共享与工作场所学习)基础上的解决相关问题的“效率”或“功效”。但研究结论的得出局限于大型国有工业企业和技工院校联合培养技师层次高技能人才这一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结论的普遍性与适应性则有待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证明它在我国其他领域实施的“现实可能性”。

“现实性”关注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实施的可操作性,根据各国的经验,它一般建立在非正式学徒制与学校系统基础之上。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现实性”的研究不能脱离当今中国学徒制以及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它是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借以开展与实施的基本初始条件。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具备完备的职业学校系统,而学徒制的运行属于非正式制度的范畴,并未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认可与规范。国际劳工组织在孟加拉国、贝宁、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坦桑尼亚和津巴布韦等国升级非正式学徒制系统的经验显示,如果非正式学徒制的升级(改造)建立在对当地非正式学徒制全面评估、利用的基础之上,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1]这实际上强调了对非正式学徒制的改造必须根植于非正式学徒制发展的实际情况。因而探索非正式学徒制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对于检验现代学徒制在我国运行的现实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部分试图回答的问题包括:非正式学徒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如何?企业对它有没有需求?呈现怎样的特征?

六个城市(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沈阳市、长沙市、苏州市)需求调查显示:一天之内学徒需求总数1578人,招聘企业223家,分布于11个行业,涉及职业4大类26中类。统计服从正态分布(正态性检验,sig=0.000),各招聘企业学徒需求数的50%集中在4~8人之间,均值为7.08,学徒需求的最大值为120,最小值为1。统计与分析指标包括:企业性质、企业规模、所属行业、招聘人数、招聘职位、学历要求、工作经验、性别、工资(月薪)、招聘要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