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管理要点
(1)建立预防机制 职业卫生管理应建立相应的预防机制。
1)一级预防。从根本上使劳动者不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如改变工艺、改进生产过程、确定容许接触量或接触水平,使生产过程达到安全标准,对人群中的易感染者定出职业禁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职业禁忌是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病理状态。
2)二级预防。在一级预防达不到要求,职业危害因素已开始损伤劳动者的健康时,应及早发现,采取补救措施,主要工作为早期检测损害与及时处理,防止其进一步发展。
3)三级预防。对已得病者作出正确诊断并及时处理,包括及时脱离接触进行治疗、防止恶化和并发症,促进职工健康。
(2)完善管理机构 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安全卫生管理机构是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的基础。包括确立主要负责人在职业卫生管理方面的职责及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具体包括:
1)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2)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3)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5)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险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6)建立健全职业危险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3)评价职业卫生状况 企业通过职业卫生调查,掌握职业性危害因素产生的原因、条件和影响的程度,分析对生产环境的污染和对健康危害的程度,建立记录档案,为全面进行调查和经常性的卫生监督提供资料,提出改善职业卫生条件的措施和卫生要求。如企业生产过程的主要有毒有害作业的特点,企业职业健康状况及各种疾病的特点,一般卫生及职业卫生管理计划、总结及发展动态等。
识别和评价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是通过生产环境监测、职业健康监护、实验室研究等方式,分析职业危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并对其危险程度进行评估。
1)生产环境监测。这种监测可以掌握生产环境中危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情况,估计人体的接触水平,为研究接触水平与健康状况的关系提供基础数据。检查生产环境的卫生质量,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卫生标准的要求;监督有关职业卫生和劳动保护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鉴定预防措施效果;为控制危害因素及制定、修订职业卫生标准和工作计划提供依据。
2)职业健康监护。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掌握职工健康状况,是早期发现健康损害征兆的一种手段。健康监护还可以为评价劳动条件及职业危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提供资料。
3)实验室研究。包括动物实验和各种体外测试,是评价职业危害因素潜在作用的手段之一,常用于测试化学物的毒性。
(4)管理作业环境 强化作业环境管理是预防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伤害的重要措施之一。作业环境管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有毒有害因素的登记管理。调查其种类、存在形式、状态等,并确定不同时期的主要预防对象。
2)作业环境的测定。根据有关规定确定监测时间、方法及监测重点,并把测定结果与国际标准进行比较,对其进行评价等。
3)对工人实际暴露情况的调查。对某些有毒作业的实际暴露情况进行调查时,最好采用个体采样器,以精确计算加权浓度。
4)督促改善作业环境。如改进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等是防止职业危害、预防职业病的根本途径。
5)对防护设施的检查。检查各种防护设施是否具备应有的防护效果,防护设施是否定期检修、保养等。
(5)管理劳动作业 加强劳动作业管理是预防职业危害的重要措施之一。劳动作业管理包括:
1)作业特点分析。如工时(倒班方式)、作业姿势、动作、体力劳动强度等。
2)疲劳性质和程度的调查。如疲劳自觉症状,疲劳的生理学、生化学调查。
3)作业方式的改善。对会引起健康损害的作业方式、姿势进行指导。
4)检查防护措施。检查有毒有害作业员工是否佩戴防护用品以及佩戴方法是否正确、防护效果是否可靠等。
(6)管理员工健康 企业应该按照法律的规定,对员工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诉劳动者。员工健康管理包括:
1)急救对策和措施。如日常的准备情况及事故发生时应急措施的效果等。
2)职业病管理。包括职业病的范围、诊断和处理原则,职业病的预防和治疗等。
3)健康监护。包括三项主要措施,即作业区域定点监测、个体监测与接触、医学检查等。
(7)职业卫生培训 企业对员工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员工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员工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是企业的重要职责。培训包括:
1)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包括对全体员工进行一般卫生知识教育培训、对变换工种的员工进行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和知识教育培训、对从事有特别职业危害工作的员工进行有针对的教育培训等。
2)对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者的教育培训。包括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和要求,劳动卫生知识和防护知识的教育培训。
3)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的教育培训。对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