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维修过程安全事故及预防
电梯维修过程安全事故主要为门系统剪切和高空坠落。
(1)安全事故分析 电梯在维修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维修检查前未挂牌通告,是发生事故的一个原因。
2)未按规定配备或配齐个人防护物品,埋下了安全隐患。
3)机房通道光线的照度不足或路况较差,极易发生人员摔倒的伤害事故。
4)机房地面不平整、楼板内空洞过大都将造成人员摔跤或高空坠落。
5)机房内的平台无栏杆,造成维修人员踩空而伤亡。
6)机房设备无独立可靠的保护接地线,致使维修人员在检验中触电。
7)电气设备中高低压误检造成人员电击。
8)检查曳引轮垂直度,控制屏接地、绝缘时,未断电引起的伤害。
9)曳引机松闸盘车时,空轿厢不在顶层,因对重与轿厢的质量差而导致人员被“飞车”击伤。
10)对运转部件进行检查时戴手套或用手触摸部件造成机器“咬手”事故。
11)检查中未着紧身保护服装,被卷入设备而伤亡。
12)轿厢顶、底坑检查中仅一人操作,因无暇照应突如其来的撞击物而伤亡。
13)在井道中检查时未按自上而下、使用检修速度的基本原则进行操作,遭受井道内相对运动异物的撞击而伤亡。
14)脱离轿厢顶,徒手攀登或向厅外探视检查,造成剪切、撞击而伤亡。
15)下底坑前及在底坑检查中没有打开红色安全开关,埋下安全隐患。
16)当维修人员在底坑检查而轿顶又必须运行时,维修人员没有站在对重侧的两空角处,极易受到撞击伤害。
17)在底坑检查各项安全开关时,轿厢内无人或没有认真进行监控配合,因楼层有人呼梯而跑车造成伤人事故。
18)底坑内进水后仍涉水检查,造成人员触电。
19)井道内,特别在底坑检验中未戴安全帽,造成被高处坠物击中而伤亡。
20)随意短接造成电梯误动作而致使其他人员受到伤害。
21)见到厅门开着就贸然进入或开门就进,造成人员坠入井道的重大事故。
22)门系统检查中,随意将头伸入井道厅门内,因电梯误动作造成剪切事故。
23)电梯维修中,随意在厅轿间挡住电梯停留,电梯一旦动作造成剪切事故。
24)井道内外同时进行多项检查时,因缺乏整体协调,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2)安全事故预防
1)维修人员必须按规定配备防护用品后,方可进入现场,并由专人检查、监督。
2)维修人员进入现场前,必须熟悉被维修电梯的技术性能及有关安全要求。
3)在轿厢顶或井道底维修检查时不得少于两人,其中一人负责维修中的安全监控和通信联络工作。
4)进入轿厢顶或底坑时,首先应检查各类安全开关是否有效、可靠,开车前应先发出警告信号并以点动方式起动。
5)主管部门应加大安全监察力度,对电梯维保人员的资质、素质、安全意识等环节的控制始终处于有序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