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实现途径

二、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实现途径

(一)注重工具性——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语文,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工具。可以说,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功能决定的,它也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由此可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新课标提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正是语文工具性作用的体现。

语文是广泛运用于人们交际和思维的重要工具,而学生对这一工具的熟练掌握,需要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二)凸显人文性——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要真正凸显语文的人文性,培育学生的心灵,关怀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对学生进行浸染熏陶,以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丰厚学生的人生积淀,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给学生一个亮丽的精神底色,最关键的是把学生当作一个鲜活的、具有极强可塑性的人来对待,着重培养学生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正确地把握住课本中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①锤炼品德,完善人格。正所谓“文以载道”,世界上无论哪一种语言都是用来表达特定的思想或见解的。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其思想内容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一系列人物所具有的品格,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耳濡目染,在内心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与世界观。②陶冶情操,培养情趣。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构筑了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应该通过提示、引导、点拨,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用文章中的养分去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并逐渐转化为他们内在的能力,在生活中创造美,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激起对生活美的追求,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追寻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之美

语文课本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整体,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偏重于某一方,更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有人说,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也有人说,没有离开人文性的工具性,也没有离开工具性的人文性。这些观点都说明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和谐统一,水乳交融。

1.倡导以人为本的民主课堂

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必须以人的发展为着力点,学生的语文能力、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才能得到和谐发展。教师应把功夫下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学识水平上,切实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师作为设计者,不是为自我而设计,而是为学生而设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所以教师应当在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的基础上,在自由、自主、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的思想逐步提高、个性得以张扬、情感逐渐得到净化,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魅力。

2.设计目标多元化的训练

新课标中多次强调,语文课程的目标应该是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这里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这一思想,就应该设计出一些能够挖掘人文因素,落实好思维过程、思维方法,体现辨别是非优劣能力的训练。这种新课标指导下的训练,不再是课程改革前的那种目标单一型的训练,而是一种具有多元化的,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存的训练。要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必须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更准确、更成熟的认识与把握,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寓教于文,在人文性与工具性之间建立支点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气、神”之所在。离开工具性来谈人文性,有舟无水,寸步难行;同样,只有工具性,没有人文性,有水无舟,也将无法欣赏到“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绝妙景致。那么,如何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建立支点,使其保持平衡呢?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着眼于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有机结合,既要注重语言形式的训练,又要强调语言内容的感悟,培养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素养,它不仅包括听说读写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还包括品德和审美情趣以及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并把读、想、说、悟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在掌握语言文字的同时,一步步使学生读出感情、读出真情,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文字中所包含的深刻寓意,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也会在孩子们的心田中油然而生。

(五)人文性与工具性相得益彰,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教育应服务于人生全程。”所以,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即教学生学会做人,正确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之和谐发展。

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滋润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必须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悟和把握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提。语文课文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乃至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它既反映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蕴含现代文化的精华,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

只有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利用这些能力进行语言交流、解释和记忆。其次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自学方法,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最后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鼓励学生独自体验,要以塑造完善的人格为宗旨,使学生的思想更健康,品质更高尚,个性更张扬,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