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定位:升格为核心素养

二、思维定位:升格为核心素养

课标修订稿第一次明确将思维发展与提升升格为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思维发展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等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提升是指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课标修订稿对思维培养的认识和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确立思维的核心素养地位

从字、词、句、篇、章、语修、逻文知识和能力,到与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有机整合组成的语文素养,再到升格为与语言、审文、文化并列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培养第一次被提升到语文学科构成与学生发展的最基础、最高层与核心层面。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本质的素养,是具有生长力的素养,是种子素养。它是在一定时期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最重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构建以思维为核心的课堂活动体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自觉追求。将思维发展和提升提高到学生终身发展的种子素养的高度,标志着语文课程对思维发展的认识走向自觉的新阶段,实现了时代的新跨越。

(二)构建全方位的思维达成课程体系

课标的修订,第一次将思维发展和提升这一核心素养的达成贯穿于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再到课程评价的全方位的课程体系中。首先是课程基本理念核心地位的确立。课标实验稿中思维训练也只是放在基本理念部分第二条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论述部分,而课标修订稿则将其与其他几个核心素养一起单列为第二条,并予以阐发。其次是目标阐发的透彻。在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部分,不仅分别从思维种类构成与品质方面解释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还阐发了思维与其他三大核心素养间的关系。其中课程目标部分运用四分之一的篇幅立足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从语文的视角阐发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三大课程目标。

(三)明确思维培养与其他核心素养的关系

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既有所侧重又相互融通。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语文课标修订背景下的思维教学,既体现其作为思维方式方法的工具性一面,更强调其作为学生思维品质和人格素养的积累,体现其人文性的一面,其与语言、审美、文化一起构成一个有教养的人。

各门学科都可以进行思维培养,但语文学科的思维培养必须基于语言理解。语言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反复强调“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获得”“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通过语言运用”“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分析、判别语言,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提升学生的言语思维品质是语文学科的专责,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就应发掘文本中的思维规律,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从而最终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在语言交际和文化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形成探究能力。在不同的任务群中,就不同的文本与实践活动培养的思维方式也有不同的要求,如“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旨在培养“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提高理性思维水平”;“科学文化论著研习”旨在培养“学习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式,学习科学文化论著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精练等特点”;“学术论著专题研讨”旨在培养“阅读学术论著,体验学者发现问题、探索解题途径、陈述学术见解的思维过程和表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