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教学实施策略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为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就应当积极地对作文教学探索,读写结合是一个很有效的作文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写作空间,为其挖掘写作素材,更能够捕捉学生的真情实感,让初中生乐于动笔写作。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读写的兴趣
作文写作教学,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一直存在教学理念上的问题,新课改要求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意识。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认清现今形势的变化,彻底转换现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尽最大力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样就能够全面发挥学生学习的优势之处,激发学生作文的动力,中学生在这一自由、自主的教学理念的带动下,就会对作文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证实自己的疑问,极大地推动学生参与各种作文写作知识讨论。在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将对作文教学倾注全部精力,与每一位初中生耐心地交流,找出初中生作文写作的困难之处,通过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与教学经验,为初中生作文写作的困境寻找突破之处[1]。
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制订一套系统的培训计划,全面、系统地培养初中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所学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会使学习事半功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作文读写的兴趣,让他们真正喜欢读书与写作,同时善于读书、善于写作。在初中作文教学环节中,需要激发学生作文读写的兴趣,同时还要保持初中生一直有读写的激情。对此,初中教师应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游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但是,这些方法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关键还是要看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以及学生们是否能够密切配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智力竞赛、学术讨论等活动,这样不仅增加了语文作文教学的娱乐性,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作文写作所需的课外知识。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有目的地加以指导
教育家们常说:“没有学不会的知识,只有不好的学习方法。”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采取一个高效的写作教学方法,并将其贯彻于平日的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作文写作方法,以此提高初中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同时也有助于改善紧张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在平日的语文教学环节中,善于寻找语文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其要点有如下几点:第一,从优美的词、句入手,通过阅读教学,可以对重点的词句实施精心品味,可以在指导学生读的基础之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2]第二,从省略号处入手。在语文教学中抓住这一情感触发点,让学生们有感而作,写出自己的心声,一方面加大了学生的阅读深度,另一方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第三,从故事的结局入手,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均有较大的帮助。第四,从读后感入手。阅读是读懂文章,作文是思想情感的表达。通过阅读进行写作,有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适用已学知识重组创新。
(三)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读写训练
好的作文素材是作文的亮点,为将好的素材应用于作文写作中,就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就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丰富的社会经历才能够充实作文的素材与感情,这是一篇优美文章最基本的地方,在学生生活阅历普遍缺乏的情形下,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将参与社会活动有感而发的内容记录下来。二是加强课外阅读。书中的知识是最丰富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扩充自己的文化知识,从中获取更多有益信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学生在阅读环节上,应当一边阅读,一边记录。在阅读课外文摘时,可以选取好的文字摘录,并记下自己当时的阅读感受。学生要善于写日记,将每天细心观察的事务详细记录下来,通过这些行之有效、周而复始的训练之后,就能够达到作文写作的读写相结合的目标。
我国古代文人常将阅读比作一棵大树的树根,把作文比作一棵大树的绿叶,只有树大根深,才能够枝繁叶茂。这一形象的比喻已经证明读书是初中生汲取作文素材的最基本的来源之一。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阅读不只是为了看书而阅读,而是要提升初中生细心领会一篇文章的精神内涵,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写作手法等。在此前提下,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留心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善于从课外阅读中吸取精彩的文句,这样为学生的作文写作打下坚实的文句基础。
(四)加强批注式阅读训练,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
在每次授完课之后,笔者都要布置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在学完此课后,找出他最欣赏的一句话,并且在此句话的旁边做出批注,说明喜欢的理由,在第二天上新课之前,让学生大声地读出所找的句子,同时要求同学们点评。例如,笔者在教授《春》这一课时,有些学生就找出以下的句子:“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并做了如下批注:此句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句子形象生动。学生们通过这样的读写训练,在以后写作文时也可以和朱自清先生一样,多使用修辞手法,增添文章的语言特色。
除了要求学生做批注之外,笔者还要求学生在读到好的句子时,也一定要进行仿写训练,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还是以《春》为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在课堂上笔者就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这一句的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所写的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怎样的,并当堂完成此句的仿写任务。
(五)加强作文片段训练,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
课堂上,笔者努力寻找着阅读与写作的契合点,用片段作文的形式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的朋友》为例,在仔细研读课文之后,确立了写作训练目标:从表象看到人物性格或特点。在此片段作文中,小作者通过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来突出“淘气”的人物性格特点。
除了此类作文片段训练之外,笔者还经常对学生进行以下训练:
1.病句修改。根据《考试说明》:凡是不合“简明、连贯、得体”的语句,均是病句。我们可加大病句修改的力度,归纳语病类型,教授解题方法,再让学生自改或互改,这样可谓一举多得。
2.提纲拟写。这种训练,主要在于锻炼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对促进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独特性、创造性有莫大的好处。
3.语言锤炼。主要有词语的锤炼、句子的锤炼、各种表达方式的锤炼、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
4.开头片段训练、环境描写训练及心理描写训练等,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了。
(六)及时评改学生的习作,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
此小点方面的“读”,并不是让学生阅读课本,而是让学生互相阅读自己的习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写作的能力。每周五语文连课时,笔者都会安排学生当堂写作文,笔者个人认为,写作应是及时讲授、及时点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第一节课时,学生必须把作文写完,第二节课时就开始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点评讲解。笔者的作文点评教学主要分四个步骤:(1)学生写完作文之后,把自己的习作在本小组中传阅点评。(2)被评为本次优秀的作文,由本人上讲台大声朗读,接受全班的点评。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自信,不再对写作文有恐惧感。(3)每小组的成员要把自己对其他同学的作文点评大声朗读出来,让同学们能有所收获。(4)最后,由笔者来分批批改学生的习作,并对所批的习作进行点评,批出哪些地方是“亮点”,哪些地方还有不足之处,有待改进提高。
让学生批改学生的作文,刚开始时虽然有些意料不到的问题出现,但是教师在操作时能及时引导,这种方法还是可取的。因为学生在批改他人作文时,可以发现他们写作的优点并借鉴,同时也可以指出作文中的不足之处,相互促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总之,以读促写,以写促读,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可解决写作教学无章可循的难题,使阅读和写作两者相得益彰。
【注释】
[1]龙仲勤.浅谈如何进行初中作文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6).
[2]王全志.作文,是心灵的轻吟低唱——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作文教学[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南卷)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