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搜集材料,师生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

五、学生自主搜集材料,师生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一个高明的老师,不在于讲得多么精彩,而是在于会不会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因为在人的一生中,获取和处理信息,提高自身素养,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至关重要。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综合性的大语文学习。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重新构建,从而增进其思考力和创造力。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拓展知识的方式。学生自主搜集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这项工作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和复习课文的环节中完成。在学习小说单元时,笔者布置学生进行了大量课前准备工作,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成果展示。因为这一单元主要是古典小说,所以让学生搜集资料,可以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美猴王》一课时,提前让学生按座次自然分为四个小组,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关于《西游记》的资料,并在新授课上派代表进行投影展示。在课堂上,学生分别展示了本组的材料搜集成果:有的是从网上下载的精美图片,有的是从书籍上摘抄的段落,有的是到图书馆查到的图文并茂的详细资料。每一个人都动手参与,每一组都有成果。这样一来,课文中提到的主要人物的关系,在学生们的眼中就不再陌生了,更有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从中培养起他们自主研究的兴趣。在处理本单元其他课文时,均采取了以上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得到的不仅是丰富的古代小说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和自主研究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了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的任务和要求,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获得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还应当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在今后的教改实验中,我们要在采用上述方法的同时继续探寻更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将新课程标准中的人文因素贯彻到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