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语言力求准确

四、语言力求准确

特征清晰、语言准确是说明文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要做到用词、造句方面符合语法规范,还要求做到精确并完全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因此,在说明文的写作过程中,学生不能说没把握的话、列举不确定的事例。同时,在涉及时间、数量、性质、程序等方面知识时,学生要在描述上做到完全准确。当然在描述的过程中主要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并非一定得用确数,也可以用约数,如“大约”“可能”“估计”等词语。

比如,在《中国石拱桥》一课中,作者在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长、宽、拱长时,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这些数字,都是经过科学的测量得来的,非常准确地描述出了两座桥的规模。同时,文中也用了一些表示不完全肯定或有所限制的词语,如“《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文章中用“大约”“可能”等类似的约数,用“有记载的”等限定词,使表述更为科学、严谨。总之,说明文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建立起对说明文的良好认知,使之能够用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对被说明事物做出科学而详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