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新教材,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新版初中语文教材加重了课程的文化比重,文学作品占60%以上,加强了文质兼美的古诗文及现当代的名家名篇,选编进一步提高了语文学科的文化品位与价值。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家庭、社会,关注亲情、友情等真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悟人生哲理。面对初中语文教材的多种版本并行,教师不要轻率地怀疑教材编写的科学性,而应主动去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由原来的课堂指导者变为课堂促进者,让语文课成为“大语文”的舞台,洋溢着文学的气息。
以鲁迅先生为例,鲁迅的文章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的比重最大,是选文最多的作家。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鲁迅先生,对中国旧文化有着深邃的洞察力,过去我们只强调其斗争性而忽略了其文化上的意味。教师应主动从课文中探寻出鲁迅作品的文化色彩,丰富学生头脑中的鲁迅形象。例如,我们在与学生讨论《风筝》时,在从课文中找出与之有关的描述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走进鲁迅少年的生活,褪去一代伟人的光环,了解一个善于自我解剖、善于自我反省的平民鲁迅,引导学生感悟一个可亲、可爱的鲁迅形象及其巨大的人文关怀、人性魅力。在学习《故乡》后,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比较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杨二嫂、祥林嫂、阿长等,初步探讨鲁迅先生对女性的关照和创作用意。
对于外国作品《我的老师》《给女儿的一封信》《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条未走的路》等作品,我们教师更应该好好地研究。这些作品很好地诠释了人生的价值取向问题、生活方式的选择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很好地补充了我们本民族道德与价值中的某些缺憾。同时,向现代人传达了一种甘于寂寞,为了真理、兴趣、理想不懈追求、不惜奉献甚至牺牲的精神,对当今生活条件优越的中学生来说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具有感染力的作品内容或作者的人生选择,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引起思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