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写作的意义
研究性写作是倡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采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探究以及走访、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或者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搜集素材,研究专题,然后将研究成果表达出来的一种写作方式。笔者以为它能较好地满足孩子的写作需要,对写作能力培养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构建资源库
通过研究写作能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写作资源库,满足其对写作材料的需求。语文新课标清晰地阐释了写作的真正源头在于生活;学生的写作思想和情感源自其朴素而意蕴颇丰的日常生活。因此,我们的语文要求学生参与生活、发现生活。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培养学生的感受和体悟的能力,指导他们以自主合作为形式,通过阅读、生活两条途径体验自然、感悟人文、积淀情思、纵览世界、过滤纷纭生活,自觉积累各种写作资源:书本资源、地方资源、生活资源。
1.书本资源
书本中有取之不尽的材料: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名人事迹……书本可说是作文选材的后花园。通过阅读能培养学生的感受力,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思路、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帮助我们挖掘具体词句在文中的作用,同时结合自己的情感经历,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涵。长期的阅读训练,就会在学生心中形成一种生活经验的积累。写作就会成为心灵体验的自然流露,作文创新的灵感也就会由此而生。这可以说是书本给予我们的深层资源。
2.地方资源
地方特色也可作为写作资源,学生通过综合性活动,以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活动,可获得写作的第一手资料。例如,通过“游在客家围”综合性活动,学生利用“五一”长假亲近了客家围屋等家乡名胜,老师还未布置写作任务,他们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围屋情》《家乡美》等佳作。
3.生活资源
写作的本源在于生活,研究性写作能有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细节,获得大量鲜活的生活资源。例如,围绕“重读父亲、母亲”这一专题,学生进行了一系列活动:搜集有关亲情的文章、歌曲;角色换位,做一天父母;对父母说声“我爱你”;请父母讲讲他们的故事;为父母拍生活照——这不仅促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也让学生重新关注一度被忽视的父爱、母爱、亲情,写出了如《父亲的三句口头禅》《手机的故事》等一系列充满真情的文章。
研究性写作帮助学生在阅读与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体验的桥梁,帮助孩子将外在的显性的写作材料内化成心灵的精彩体验,从而构建起真正属于自己的写作资源库,满足了他们对于写作材料的需求。
(二)还原真实任务
研究性写作能给予孩子一个真实的写作任务、写作情景、写作对象及写作成果,满足孩子的“生命欲望”。研究性写作既是一个写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学生们在选题、搜集材料、分析材料、积累素材等研究活动中,走出教室,走进图书馆,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他们渴望知识、渴望表现、渴望交流、渴望创造、渴望成功。在这个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过程中,他们愉快地完成了许多任务:读读、写写、做做、画画、查查、访访……他们不再将写作拒之门外,他们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满足了心中的“生命欲望”——求知欲、表现欲、交流欲、成就欲、创造欲,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写作兴趣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