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语文课程之美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帮助学生发现语文课程之美是进行审美教学的前提。
(一)文字之美
文字是承载语言的符号,蕴含一定意义与审美价值。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即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汉字通过声、韵、调的和谐组合创造出音律美,如阴平平缓稳重、阳平欢快轻扬、上声婉曲上举、去声低沉利落,四声的循环往复使文章仿佛名家弹奏的变奏曲。
汉字中许多对称结构的字形,反映出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思想,如“林”,双木为林;“从”,一人在前、一人在后跟随谓之从;“炎”,一火之谓火,火多谓之炎。这些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字符组合而成的字体,产生一种新的意思,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同时,汉字以线条为基本组成部分,横、竖、撇、捺、折、点,不同的线条,不同的结合,使灵活之中显得稳重,对称之中表现和谐,汉字线条的这种独有的特征使汉字有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美。
一个汉字也传递着一首诗的意境之美。例如,“春”字,甲骨文字形,从艹(木),草木春时生长;中间是“屯”字,似草木逐日破土而出,春季万木生长。一个“春”字,将旭日东升,绿草萌发,大地回春之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每一个汉字都散发着生命的气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传授汉字美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发现文字之美。
(二)语言之美
文学是借助语言来雕塑的艺术。语言是美的核心,一篇好的文章总有一些言简意赅的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体味、琢磨语言,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语言之形象美。所谓形象美,是说美借助抽象的、概括的语言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显现为生动、具体,为人的感官所接受和感知。形象美往往借助多种形象化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更好地表情达意,给人以形象生动的美感,如莫怀戚的《散步》中:“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些语句,句式整齐,富有对称之美,两句相互映衬,很有情趣。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语言之色彩美。语文教材中有大量体现语言色彩之美的文章,如朱自清的《春》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从色彩的角度,作者将桃花、杏花、梨花描绘得多姿多彩,鲜艳夺目,充满生命的芬芳,也使整幅春景图的色彩更为丰富、润泽。
(三)价值观之美
语文课程致力于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语文教材的编写也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文质兼美的选文中发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发现文章的价值观之美。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同时,中华文化是最富有价值观教育功能的文化。比如,传统文化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顽强抗争精神;“力行近于仁”“行重知轻”的知行合一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伦理规范等,对现代人价值观的塑造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革命传统之美。部编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如狼牙山五壮士、江姐、黄继光的事迹等。初中教材中有《纪念白求恩》《回忆我的母亲》等革命题材的选文30多篇。战火纷飞的年代虽然远逝,但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是全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被生活在和平时期的学生去发现、去继承、去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