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杂质的来源

二、杂质的来源

药物中存在的杂质,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在药物生产过程中引入;二是从药物储存中引入。

(一)药品生产过程中引入的杂质

(1)合成药的生产中,由于原料不纯、未反应完全的原料、反应的中间体及副产物等,在精制时未能完全除去而引入杂质。如以工业盐为原料制备药用氯化钠时,可由原料中引入溴化物、碘化物、钡盐、钾盐等。合成肾上腺素时,由于先合成中间体肾上腺酮,精制时不易除净,可引入杂质酮体。以植物罂粟生产吗啡时可引入阿扑吗啡、罂粟碱及有关物质(其他有关生物碱)等杂质。

(2)生产中所用的溶剂、试剂、催化剂,由于吸附、共沉淀、产生混晶等而成为杂质残留,如地塞米松磷酸钠需检查残留溶剂甲醇、乙醇和丙酮。《中国药典》规定必须检查药物在生产和制剂过程中使用的有机溶剂的残留量。

(3)生产用的金属器皿、管道,不耐酸、碱的金属工具均可引入砷、铅、铁、铜、锌等金属杂质。

(4)药物的异构体和多晶型将影响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如供药用的肾上腺素为左旋体,而右旋体的升压作用仅为左旋体的1/12;又如吲哚美辛分α、β、γ三种晶型,只有γ型为药用晶型。在生产中低效、无效和有毒性的异构体或晶型很难完全分离除尽,并且生产条件如加热、结晶溶剂的不同,以及储存中受光线、温度、湿度等影响也可引起晶型的转变,由于药物的晶型不同,其理化常数、溶解性、稳定性、药物生物利用度就可有差异。

因此控制药物中低效、无效和有毒性的异构体和多晶型日益受到重视。

(5)药物的制剂过程也可引入杂质,如葡萄糖注射液在制备过程中,由于受到灭菌温度、时间、溶液的pH值等因素的影响,可发生脱水反应,生成5-羟甲基糠醛(5-HMF),5-HMF进一步聚合生成有色沉淀,导致其注射液变黄、产生沉淀;5-HMF进一步分解最终生成乙酰丙酸与甲酸,使注射液pH下降等,均可影响药品质量,并且5-HMF对人体横纹肌及内脏有损害。因此,《中国药典》要求严格控制葡萄糖注射液中5-HMF的限量,而葡萄糖原料中无此项杂质。但也有原料和制剂均需检查的杂质项目,如《中国药典》版对盐酸普鲁卡因的原料和注射液均检查对氨基苯甲酸。

(二)药品贮藏过程中引入的杂质

药物在贮藏过程中,尤其保管不善或贮藏时间过长时,受外界条件(温度、湿度、日光、空气中的氧或微生物)的影响,可能发生水解、氧化、分解等反应,或出现异构化、晶型转变、聚合、潮解或霉变等现象,使药物产生杂质。杂质可使药物的外观性状发生改变,降低药物的稳定性及质量,甚至失去疗效或对人体产生毒性。最易发生的变质反应是水解反应,酯、内酯、酰胺、环酰胺、卤代烃、多糖及苷类药物均容易水解,在酸性、碱性或高温条件下,水解更易进行。如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水解生成水杨酸和乙酸,阿托品水解生成莨菪醇和消旋莨菪酸,而使药效降低,毒性增加。氧化反应是另一常见的变质反应,具有烯键、酚羟基、巯基、亚硝基、醛基等结构的药物,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如麻醉乙醚在日光、空气中的氧及水分作用下,会被氧化水解成醛及有毒的过氧化物。维生素C能被氧化生成去氢维生素C,再氧化产生无任何治疗作用的杂质。异构化也是药物的变质反应,如四环素在酸性条件下,可形成有毒的差向四环素;重酒石酸肾上腺素左旋体在高温时可消旋化,从而降低疗效。

适宜的温度和水分条件下,微生物可使糖、蛋白质等有机药物霉变失效。因此,严格控制药品的贮藏条件,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