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剂常规检查项目
胶囊剂系指原料药物或与适宜辅料填充于空心胶囊或密封于软胶囊材中制成的固体制剂,可分为硬胶囊、软胶囊(胶丸)、缓释胶囊、控释胶囊和肠溶胶囊,主要供口服用。
胶囊剂的外观应整洁,不得有黏结、变形、渗漏或囊壳破裂现象,并应无异臭。除另有规定外,胶囊剂还应检查装量差异、崩解时限。但是,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胶囊剂,一般不再进行装量差异的检查;凡规定检查溶出度或释放度的胶囊剂,可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中药硬胶囊剂应进行水分检查,但硬胶囊内容物为液体或半固体者不检查水分。以动物、植物、矿物来源的非单体成分制成的胶囊剂,生物制品胶囊剂应检查微生物限度。但规定检查杂菌的生物制品胶囊剂,可不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一
药物中酸碱性杂质的检查
《中国药典》用酸度、碱度、酸碱度和pH值来控制药物中的酸碱性杂质。常用方法有:
1.指示剂法 利用规定的指示剂的变色pH范围控制药物中酸碱性杂质的限量。
如《中国药典》纯化水项下“酸碱度”的检查:取本品10 mL,加甲基红指示剂2滴,不得显红色;另取10 mL,加溴麝香草酚蓝指示剂5滴,不得显蓝色。
甲基红与溴麝香草酚蓝指示剂的变色pH值范围分别是4.2~6.3(红~黄)和6.0~7.0(黄~蓝),通过控制二者的颜色,将纯化水的pH值范围控制在4.2~7.0。
2.酸碱滴定法 在规定的酸碱指示剂下,用酸或碱滴定液滴定供试品溶液中的碱性或酸性杂质,以消耗酸或碱滴定液的体积作为限度指标。
如《中国药典》收载的维生素E的酸度检查:取乙醇和乙醚各15 mL,置于锥形瓶中,加酚酞指示剂0.5 mL,滴加氢氧化钠(0.1 mol/L)至微显粉红色,加本品1.0 mL,溶解后,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 mol/L)滴定,消耗的氢氧化钠滴定液(0.1 mol/L)不得过0.5 mL。
3.pH值法 用pH计(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的酸度计)测定供试品溶液的pH值,来衡量药物中的酸碱性杂质是否符合限量规定。《中国药典》中的多数注射剂及其原料采用本法检查酸碱度。如注射用水的pH值范围应为5.0~7.0,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的pH值范围应为3.5~5.5。
知识链接二
红外分光光度法在杂质检查中的应用
红外分光光度法在杂质检查中主要用于药物中低效(无效)晶型的检查。原理为:某些多晶型药物由于化学键的键长、键角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晶型结构不同,从而导致红外吸收光谱中某些特征峰的频率、峰形和强度出现显著差异。利用这些差异,可以检查药物中低效(或无效)晶型杂质,结果可靠,方法简便。
如《中国药典》采用红外光谱法检查甲苯咪唑中无效A晶型的限量。就是利用无效A晶型在640处有强吸收,有效的C晶型在此波长的吸收很弱;而在662
处,A晶型的吸收很弱,C晶型却有较强吸收。当供试品中含有A晶型时,在上述二波数处的吸光度比值将发生改变。《中国药典》采用供试品与对照品同法操作,要求供试品在约640 cm-1与662 cm-1波数处吸光度之比,不得大于含A晶型为10%的甲苯咪唑对照液在该波长处的吸光度之比,从而控制A晶型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