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谱法
利用杂质和药物对光选择性吸收的差异,不经分离检查药物中的杂质,是《中国药典》常用的特殊杂质检查方法,具体有目视比色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等,这些方法在《中国药典》均有收载。下面主要介绍目视比色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一)目视比色法
用眼睛观察比较溶液颜色深度以确定药物中有色杂质的量的方法称目视比色法。有些药物本身无色,但在生产过程中引入了有色杂质,或在储存过程中氧化、分解、聚合等产生了有色杂质,通过检查溶液颜色的方法,来控制药物中有色杂质的量。
例如,《中国药典》磺胺嘧啶项下“碱性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的检查:称取本品2.0 g,加氢氧化钠试液10 mL溶解后,加水至25 mL,溶液应澄清无色;如显色,与黄色3号标准比色液(《中国药典》四部通则0901第一法)比较,不得更深。磺胺嘧啶在生产或储存中氧化产生的偶氮苯化合物在碱性溶液显黄色,《中国药典》通过与黄色3号标准比色液比较,将其控制在规定限度内。
若药物和杂质均无色,但杂质可与某些试剂发生显色反应,而药物不与该试剂反应,可采用对照法控制杂质的限量。如氯化钠中铁盐的检查。
另外也可利用有的药物可溶于水、有机溶剂或酸、碱中,而杂质不溶;或反之,杂质可溶而药物不溶;或杂质与某些试剂产生沉淀。《中国药典》用目视比浊法对药物进行杂质检查,如药物中氯化物的检查。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在某一波长处,杂质有较强吸收而药物无吸收时,可以通过控制供试品在此波长处的吸光度来控制杂质的量。如《中国药典》地蒽酚项下“二羟基蒽醌”的检查:取本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 mL中约含0.1 mg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通则0401)在432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不得过0.12。
检查原理:二羟基蒽醌为地蒽酚合成工艺中的原料及氧化分解产物。该杂质的三氯甲烷溶液在432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而地蒽酚在该波长处几乎无吸收
(图4-5)。规定一定浓度溶液在432 nm波长处的吸收度限制二羟基蒽醌的量(2.0%)。
图4-5 地蒽酚和二羟基蒽醌的紫外吸收光谱
1.0.001%地蒽酚 2.0.000 9%二羟基蒽醌
(2)在某一波长处,杂质和药物都有吸收,紫外吸收光谱重叠,则通过控制药物在某两个波长处的吸光度比值来控制杂质的量。《中国药典》碘解磷定注射液项下“分解产物”的检查:取含量测定项下的溶液,在1 h内,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通则0401)在294 nm与262 nm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吸光度,其比值应不小于3.1。
其原理为碘解磷定用盐酸溶液(9→1 000),制成每1 mL含10g的溶液,在波长294 nm处有最大吸收,在262 nm波长处吸收最小;而分解产物在294 nm处无吸收,在262 nm波长处有吸收。因此在波长294 nm与262 nm处分别测吸光度,其比值不小于3.1时,说明碘解磷定注射液中分解产物符合规定。
(3)某一波长处,药物有吸收,而杂质吸收很弱或无吸收,可以根据吸光度大小控制杂质的量。如《中国药典》头孢噻吩钠项下“吸光度”检查:取本品,加水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 mL中含20g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237 nm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为0.65~0.72。
头孢噻吩钠结构中噻吩乙酰基在237 nm的波长处有特征吸收,本品在精制过程中如未有效地除去噻吩乙酸,则会导致吸光度上升;若有部分头孢噻吩钠降解,则吸光度下降。因此规定一定条件下供试品吸光度的上下限,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杂质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