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分析基本程序
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程序包括取样、制备、鉴别、检查、浸出物测定和含量测定等项目。检定时应参照《中国药典》等有关规定执行。
(一)取样
取样是从整批成品中抽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供试品。取样的原则是均匀合理,要有科学性、真实性和代表性。一般应从每个包装的四角和中间5处取样。袋装可从袋中间垂直插入,桶装可在桶中央取样,深度可达1/3~2/3处。取得的样品要妥善保管,同时注明品名、批号、数量、取样日期及取样人。
各类中药制剂的取样量至少为检测用量的3倍,贵重药可酌情取样。
1.固体中药制剂(片剂、丸剂、胶囊) 一般片剂取量200片,未成片前已制成颗粒者可取100 g,丸剂一般取10丸。胶囊按《中国药典》规定取样不得少于20个,倾出其内容物并仔细将附着在胶囊上的药物刮下,合并,混匀,并称定空胶囊的质量,由原来的总质量减去,即为胶囊内药物的质量,一般取样量为100 g。
2.粉状中药制剂(散或颗粒剂) 一般取样100 g,可在包装的上、中、下3层或间隔相等部位取样若干。将取出的供试品混匀,然后按“四分法”从中取出所需供试量。
3.液体中药制剂(口服液、酊剂、酒剂、糖浆) 一般取样数量为200 mL,同时须注意容器底是否有沉渣,应彻底摇匀,均匀取样。
4.注射剂 取样要经过2次,配制后在灌封、熔封、灭菌前进行一次取样,经灭菌后的注射剂按原方法进行,分析检验合格后方可供药用。已封好的安瓿取样量一般为200支。
(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中药制剂的组成非常复杂,除制剂特有的工艺步骤外,还含有其他附加剂,原药材和提取物中还含有众多化学成分,因此,在测定前需提取待测组分,有的还需做进一步的纯化处理。
(三)供试品的分析
供试品的分析包括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
1.鉴别 中药制剂的鉴别主要是根据中药制剂的性状、组织学特征及所含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采用一定的分析方法来判断中药制剂的真伪。中药制剂组成复杂,少则几味,多则十几味药,一般不要求对所含有的每种中药都进行鉴别。选择鉴别哪种中药,应遵循处方的原则,首选君药与臣药进行鉴别;贵重药虽然量少,但有时起重要作用,也应加强质量监督;毒、剧药物也需要鉴别。鉴别的方法一般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和色谱鉴别。
(1)性状鉴别:中药及其制剂的性状鉴别是利用其外观、形状及感官性质等特征作为真伪鉴别的依据。如药材及其炮制品的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折断面特征及气味等;中药制剂的外观及内容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等,均可作为描述的内容。性状鉴别是评价药材及其制剂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中药常用药材以植物来源占大多数,也有少数来源于动物和矿物。各类药材和炮制品在外形上有一定的共同点,即有一般的形态规律。但各类药材由于来源不同及药材本身所含不同的化学成分等因素,在性状上又各具特异点。掌握各类药材的一般形态规律和形态特异点,并参照《中国药典》、药品标准和中药鉴定学等有关专著所描述的性状,并遵循药材检定通则规定操作,就能正确鉴定药材的真伪。中药制剂的性状鉴别也可参照药材鉴别的方法进行。
(2)显微鉴别:显微鉴别是利用显微镜来观察中药制剂中原药材的组织、细胞或内含物等特征进行鉴别的一种方法。鉴别特征如薄壁细胞、木栓组织、分泌细胞和分泌腔、纤维,以及淀粉粒、花粉粒、碳酸钙结晶等。凡以药材粉碎后直接制成制剂或添加有粉末药材的制剂,由于其在制备过程中原药材的显微特征仍保留在制剂中,所以均可用显微鉴别法进行鉴别。显微鉴别应选择专属性的特征进行鉴别,处方中多味中药共同具有的显微特征不能作为鉴别的特征。
知识链接
槟榔粉中槟榔碱的显微鉴别
取槟榔粉0.5 g,加水3 mL及稀盐酸1滴,微热振摇提取数分钟,滤过,取滤液1滴于载玻片上,加碘化铋钾试液1滴,即发生混浊,放置后经镜检可见石榴红球形或方晶形(槟榔碱结晶)。
(3)理化鉴别:理化鉴别法是根据中药及其制剂中所含主要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采用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的方法进行鉴别。一般理化鉴别方法有荧光法、显色法、沉淀法、升华法、结晶法等。所鉴别的成分应是已知的有效成分或其他特征成分,还应是处方中某一味药所单独含有的成分。鉴别反应的专属性强、灵敏、简便。有的反应,如泡沫反应、三氯化铁反应等,在植物中所含类似成分较多,专属性不强,不宜采用。其他成分是否有干扰,应做阴性对照试验。阴性对照试验是取不含鉴别药物的制剂(阴性对照),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应,若不显正反应,则说明其他药物和辅料不干扰鉴别。
(4)色谱鉴别:色谱法分离效能好、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广,特别适合中药制剂的鉴别。色谱法常用的方法有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其中薄层色谱法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操作简便,有多种专属的检测方法和丰富的文献资料,是目前中药制剂分析中应用最多的鉴别方法。薄层色谱鉴别法常采用对照法进行鉴别,该法是将中药制剂样品和对照品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分离分析,观察样品在对照品相同斑点位置上是否有同一颜色(或荧光)的斑点,来确定样品中有无要检出的成分。
1)对照品对照法:用中药制剂中味药材所含有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的对照品制成标准对照液,与样品液点于同一薄层板上,展开,显色后,比较与对照品相同Rf值位置上有无同一颜色(或荧光)的斑点,来鉴别制剂中这种有效成分。
2)对照药材对照法:将制剂中某味中药的对照药材制成标准对照液,与供示品溶液同法进行对照。
3)阳对照法:将制剂中要鉴别的某味药材,按制剂工艺的制法处理后,以和制剂相同的比例条件、方法提取,所得提取液称为该味中药的阳性对照液。鉴别时取阳性对照液,与供示品溶液同法进行对照。
4)阴对照法:将制剂处方中要鉴别的药物除去,剩下的各味药,按制剂工艺方法处理后,以和制剂相同的比例、条件、方法提取,所得提取液称为该味药的阴性对照液。鉴别时取阴性对照液,与供示品溶液同法进行对照。
知识链接
大补阴丸中黄柏的薄层色谱法鉴别
取本品水蜜丸0.7 g,研碎,加甲醇5 mL,或取大蜜丸2 g,剪碎,加甲醇10 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5 min,滤过,滤液补加甲醇或浓缩至5 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柏对照药材0.1 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0.5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10版)》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3种溶液各1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乙酸乙酯-异丙醇-甲醇-浓氨试液(12∶6∶3∶3∶1)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预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灯(365 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荧光斑点。
2.杂质检查 中药制剂的杂质检查是制剂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保证。除杂质检查外,辅料的质量检查、与剂型相关的一般项目检查也属此项内容。主要包括:①一般理化检查项目,包括水分测定、相对密度测定、浸出物及总固体测定、乙醇含量测定、旋光度测定、折光率测定和干燥失重测定等。②杂质检查,包括杂质限量检查、灰分测定、酸碱度检查、氯化物检查、特殊杂质及掺伪物检查等。③重金属检查,包括铅盐、砷盐、铁盐及其他重金属的限量检查。
此外,国际上对中药制剂中有机溶剂残留及农药残留量检查日趋严格。
(1)水分测定:固体中药制剂多数要检查水分,因为水分含量过高,可引起制剂结块、霉变或有效成分的分解。因此,水分是丸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等固体制剂的常规检查项目,在《中国药典》制剂通则中规定有水分的限量。《中国药典》收载的水分测定法有烘干法、甲苯法和减压干燥法及气相色谱法共4种方法。甲苯法的装置如图6-8所示。
图6-8 甲苯法测定水分的装置
A.圆底烧瓶 B.水分测定管 C.冷凝管
(2)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总灰分指药材或制剂经加热炽灼灰化遗留的无机物。总灰分除包含药物本身所含无机盐(称生理灰分)外,还包括泥土、沙石等药材外表黏附的无机杂质。因此,测定灰分的目的主要是控制药材中泥土、沙土的量,同时还可以反映药材生理灰分的量。《中国药典》一部收载有植物药的总灰分检查。
有些中药材生理灰分的差异较大,特别是组织中含草酸钙较多的药材,如大黄的总灰分由于生长条件不同含量有8%~20%。此类药材的总灰分就不能说明外来杂质的量,因此需要测定酸不溶性灰分。
中药制剂以合格的药材为原料,原则上可以不再进行杂质检查。但对于某些以根、茎等原药材粉末为原料的制剂,为控制外来杂质的量,仍需检查。如九味羌活丸,规定其总灰分不得过7.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0%。
(3)重金属:重金属如铅、汞、镉、铜等对人体均有严重的毒害。药材由于环境污染和使用农药等原因,容易引入重金属杂质,所以中药制剂中重金属的量同样需要控制,特别是新研制的中药制剂和出口的中药制剂。《中国药典》一部收载有重金属检查法,具体操作方法可参见本教材“药物的杂质检查”中的有关内容。由于中药制剂组成复杂,部分制剂含药材粉末,所以需进行有机破坏后方能检查。有机破坏的方法有干法破坏和湿法破坏。
知识链接
干法破坏是将供试品置坩埚中,先缓缓加热至炭化,再在500~600℃炽灼至完全灰化,加酸处理后用硫代乙酰胺法检查。
(4)砷盐:中药制剂的原料药材由于受除草剂、杀虫剂和化学肥料的影响,容易引入砷。因此,控制砷盐的量是控制制剂纯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砷盐检查法有古蔡氏法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由于中药制剂在检查前必须对样品进行有机破坏,《中国药典》多采用碱融法破坏。
砷盐的检查也可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用砷空心阴极灯,在193.7 nm波长处检测,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
知识链接
牛黄解毒丸中三氧化二砷的检查
取本品适量,剪碎,精密称取2.9 g,加稀盐酸20 mL,时时搅拌40 min,滤过,残渣用稀盐酸洗涤2次,每次10 mL,搅拌10 min,洗液与滤液合并,置500 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 mL,加盐酸5 mL与水21 mL,照砷盐检测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ⅨF]检查,所显砷斑颜色不得深于标准砷斑。
(5)残留农药:药用植物在栽培过程中,为减少虫害,常需喷洒农药,土壤中残存的农药也可能引入药材中。大多数农药的残留期短,但有机氯类及少数有机磷农药能长期残留,所以需要加以控制。对接触农药不明的样品,一般可测定总有机氯量和总有机磷的量。《中国药典》一部规定了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的测定方法,除另有规定外,均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有关农药残留量。
3.含量测定 中药制剂中含有众多类别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大部分中药制剂的有效成分尚不十分清楚,其药效是多种化学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尚难以做到对中药制剂的全面质量控制。但根据中医药理论,结合现代科学研究,选择相关的有效成分或特性成分,建立含量测定项目和方法,对评价药物的内在质量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药制剂的含量测定要在选定测定项目的前提下进行。
(1)含量测定项目选定的原则:
1)首选君药及贵重药建立含量测定方法。若含量太低无法测定,则应在检查项下规定限度检查项目;若上述药物基础研究薄弱或无法进行含量测定,也可依次选臣药及其他药测定含量。如含有毒性药,也应建立含量测定项目。
2)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清楚的,应首选测定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的含量。有效成分类别清楚的,可测定某一类总成分的含量,如总黄酮、总生物碱、总皂苷等。
3)所测成分应归属于某一单味药,若两味或两味以上药材均含有的成分,则不应选为定量指标。如处方中有黄连和黄柏,最好不选小檗碱作为定量的成分。
4)待测成分应尽量与中医理论、用药的功能主治相近。如山楂在制剂中若以消食健胃功能为主,应测定其有机酸含量,若以治疗心血管病为主,则应测定其黄酮类成分。如板蓝根具有抗病毒的功效,应选择溶于水与乙醇、含量稳定的喹唑酮为定量指标。
5)若确实无法进行含量测定的,可选适当溶剂,测定浸出物含量以间接控制其质量。溶剂的选择应有针对性,水或乙醇,因其溶出物量太大,一般不选用。如含皂苷类成分可用正丁醇为溶剂测定浸出物含量。挥发油和脂溶性成分可测定挥发性醚浸出物含量。
(2)中药制剂含量测定的方法:含量测定是控制中药制剂质量的重要内容。目前,中药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应用最多的是色谱法和光谱法。此外,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在中药制剂分析方面的应用日益增加。其他方法如化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等也有应用。
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是一种分离效能高、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广的分析方法,其重现性和准确性均优于薄层色谱扫描法,是中药制剂含量测定的首选方法。《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中药制剂,大多采用HPLC法测定含量。
A.色谱条件的选择:中药制剂分析中,多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即使用非极性的固定相、极性的流动相,使用反相色谱,制剂中极性的附加剂及其他干扰组分先流出,不会停留在柱上污染色谱柱。若分离酸性组分,如黄芩苷、丹参素、甘草酸等,可在流动相中加入适量酸,如醋酸、磷酸,以抑制其离解;对酸性较强的组分,也可使用离子对色谱法,常用的反离子试剂有氢氧化四丁基铵等。若分离碱性组分,如小檗碱、麻黄碱等,多采用反相离子对色谱法,在酸性流动相中加入烷基磺酸盐、有机酸盐,也可使用无机阴离子,如磷酸盐作为反离子。
固定相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最常用。
流动相常用甲醇-水或乙腈-水的混合溶剂。
检测器的选择上,HPLC法应用最普遍的检测器是紫外检测器。其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适宜于在紫外、可见光区具有吸收物质的测定。
B.供试品溶液的制备:中药制剂组成复杂,成分的性质差异较大,另外待测组分的含量较低,因此在进行HPLC分析前,一般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比如提取分离、纯化处理、浓集样品或进行衍生化处理等,样品的预处理是中药及其制剂分析的重要保证。对于组成复杂的制剂,仍需采用萃取法或柱色谱等预处理方法对供试品进行纯化处理。中药制剂中多含有糖等附加剂,制备供试品时,宜使用高浓度的醇或其他有机溶剂提取测定组分,最好不使用水为溶剂,以免提出的糖污染色谱柱,提取方法视制剂的情况而定。也可采用萃取(用于液体制剂)、回流或超声振荡提取(用于固体制剂)等方法。
中药制剂组成复杂,测定时应在分析柱前加一预柱。进样前,需用滤膜抽滤或针头过滤(0.45m),分析完毕后一般用水或低浓度的醇水先洗去糖等水溶性杂质,再用甲醇等将色谱柱冲洗干净。
C.含量测定方法:①外标法:若校正曲线过原点,测定组分含量变化不大,可使用外标一点法。由于中药制剂中待测组分含量的波动范围较大,所以最好采用校正曲线法定量。②内标法:中药制剂组成复杂,若使用内标法,会增加分离的难度,其他成分很容易干扰内标峰,所以中药及其制剂的含量测定一般情况下不提倡使用内标法,当制剂中组成相对简单、杂质不干扰内标峰时,才能使用内标法定量。
2)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主要用于测定制剂中含挥发油及其他挥发性组分的含量,如冰片、桉叶素、樟脑、厚朴酚、丁香酚、龙脑等;还可用于中药及其制剂中含水量或含醇量的测定,如天麻丸、六神丸、人丹等制剂中含水量和藿香正气水含醇量的测定。
A.实验条件的选择:
a.固定相:气液色谱中固定相由固定液和载体组成。固定液按极性相似或化学官能团相似的原理进行选择,对复杂样品的分析可使用混合固定液。载体为适宜粒度,经酸洗并硅烷化处理的硅藻土。中药制剂分析中气固色谱的固定相大多采用高分子多孔微球(GDX),用于分离水及含羟基(醇)化合物。
b.柱温:柱温对分离度影响很大,是分离条件选择的关键。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在难分离组分有符合要求分离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较低的柱温,但以保留时间适宜及不拖尾为度,同时注意柱温要低于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
c.载气:选择载气主要从对峰宽(柱效)、柱压降和检测器灵敏度的影响三方面考虑。热导检测器应选用H2、He;氢焰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和电子捕获检测器(ECD)一般采用N2,N2作为最常用的载气。
d.检测器:用于中药制剂分析的检测器有热导检测器(TCD)、氢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氮-磷检测器(NPD)和电子捕获检测器(ECD)。其中FID是制剂分析中应用最广泛的质量型检测器,适用于含碳有机物的测定。NPD为专属性检测器,对含N、P有机化合物特别灵敏,可用于中药及其制剂中农药残留量的检测。ECD也是一种专属性检测器,适用于含卤素、硫、氧、硝基、羰基和氰基等化合物的分析。
B.测定方法的选择:气相色谱常用的定量方法有内标法、外标法、归一化法等。
a.内标法:是中药及其制剂含量测定最常用的方法。适用于样品的所有组分不能全部流出色谱柱,或检测器不能对每个组分都产生信号或只需测定样品中某几个组分含量时的情况。内标法对进样量的一致性,进样速度等操作要求不高,因而适合于中药及制剂中某些有效成分或微量杂质的含量测定。内标法可抵消仪器稳定性差、进样量不够准确等原因带来的误差。不足之处是样品的配制较麻烦,有些内标物不易找到,内标法又分为内标加校正因子法、内标对比法及内标工作曲线法。
b.外标法:外标法操作简便,计算方便,不需用校正因子,不论样品中其他组分是否出峰,均可对被测组分定量,但要求进样准确及实验条件恒定。外标法又分为工作曲线法及外标一点法等。
c.归一化法:归一化法的定量结果与进样的重复性无关,操作条件略有变化,对结果影响较小。但其缺点是要求所有组分均要产生色谱峰,不适于微量杂质的含量测定。
3)薄层色谱扫描法:薄层色谱扫描法(TLCS)指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在薄层板上,对薄层色谱中吸收紫外光和可见光的斑点,或经激发后能发射出荧光的斑点进行扫描,将扫描得到的图谱及积分数据用于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的一种方法。根据薄层扫描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薄层吸收扫描法和薄层荧光扫描法两种。薄层色谱扫描法具有分离效能高、简便快速等特点,因而适用于中药制剂的分析,本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虽不及高效液相色谱法,但可以作为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析的补充,用于无紫外吸收或不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的组分。如人参皂苷、贝母生物碱和黄芪甲苷等。
A.实验条件的选择:
a.色谱条件:首先应选择好薄层色谱条件,在选定条件下组分应能完全分离,斑点对称,均匀,不拖尾,这是取得准确测定结果的先决条件。
b.测量方法:根据光测定方式可分为反射法和透射法,反射法是将光束照射到薄层斑点上,测量反射光的强度;透射法则是测量透射光的强度。在薄层扫描法中大多采用反射法,反射法受薄层厚度影响较小,基线较稳,因而应用较多。透射法受薄层厚度影响较大,且玻璃对紫外光有吸收,所以实际应用较少。
c.检测方法:有吸收测定法和荧光测定法两种。在可见、紫外区有吸收的组分,采用吸收测定法测定。有荧光的组分,可选择好激发光波长(λex)和发射光波长(λem),用荧光法测定。荧光法具有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和线性范围宽等特点。
d.扫描方法:根据光学系统的不同,扫描方法又可分为单波长扫描法或双波长扫描法,定量分析时一般采用双波长扫描法。双波长扫描法是采用两束不同波长的光,一束测量样品,为测定波长(λS),另一束作为对照,称为参比波长(λR)。两束不同波长的光通过斩光器交替照射到斑点上,以吸光度之差ΔA进行定量。单波长扫描法通常用于斑点吸收光谱的测定。
B.测定方法的选择:薄层扫描定量测定应保证供试品斑点的量在线性范围内,必要时可适当调整供试品溶液的点样量,供试品与对照品同板点样、展开、扫描、测定和计算。
a.外标法:外标法是薄层色谱扫描法最常用的定量方法,方法简单,但点样必须准确。由于薄层板间的差异较大,为克服这一差异,应采取随行标准法,测定时将供试品和对照品溶液应交叉点于同一薄层板上。若标准曲线经过原点,可用外标一点法定量,只需点一种浓度的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同板展开测定。若标准曲线不通过原点,通常采用线性回归二点法计算,如线性范围很窄时,可采用多点法校正多项式回归计算。供试品和对照品溶液应交叉于同一薄层板上,供试品点样不得少于2个,对照品每一浓度不得少于2个。
b.内标法:内标法是将内标加入到供试品和对照品溶液中,以其峰面积的比值作为定量的依据,目前应用较少。
4)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在中药制剂分析中也有应用,但由于中药制剂成分复杂,不同组分的紫外吸收光谱往往彼此重叠,因此在测定前必须经过提取与纯化等步骤,以排除干扰。同时应取阴性对照品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应无吸收。
5)化学分析法:化学分析法包括滴定法和质量法。化学分析法为经典的分析方法,其精确度高,但不如光谱法等仪器分析方法灵敏、专属,主要用于测定中药制剂中含量较高的一些成分及含矿物药制剂中的无机元素,且多用于组成较简单的制剂。测定前一般都需要进行提取、纯化等处理过程,以排除其他干扰成分的影响。
(四)实例
以九味羌活丸的质量分析为例说明。
本品为棕褐色的水丸;气香,味辛、味苦。本品是将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黄芩、甘草、地黄九味药材,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而成。
因存在大量植物组织细胞,可用显微法鉴别。苍术、川芎、羌活、甘草可用薄层色谱法鉴别。因处方中含挥发性成分,故需检查挥发性醚浸出物来控制药品质量。定量的是黄芩中的黄芩苷,采用的是高效液相色谱法。
1.鉴别
(1)显微鉴别: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1~26m(白芷)。棕黄色分泌物条状或块状,直径30~75
m。草酸钙针晶细小,长10~32
m,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油管含金黄色分泌物,直径30
m(防风)。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甘草)。韧皮纤维淡黄色,梭形,壁厚,孔沟细(黄芩)。薄壁组织灰棕色至黑棕色,细胞多皱缩,内含棕色核状物(地黄)。
(2)薄层鉴别:
1)取本品3 g,研碎,加乙醚15 mL,超声处理15 min,滤过,滤液低温挥去乙醚,残渣加醋酸乙酯1 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苍术对照药材0.5 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新制备的溶液各5~10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的10%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暗绿色斑点。
2)取川芎对照药材0.3 g,同1)项下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以正己烷-醋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 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取本品10 g,研细,加乙醚100 mL,加热回流30 min,滤过,滤渣备用,滤液用1%的氢氧化钠洗涤2次,每次20 mL,弃去滤液,乙醚液挥干,另取羌活对照药材0.5 g,加乙醚20 mL,超声处理15 min,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乙酸乙酯2 mL溶解,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2种溶液各5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酸乙酯(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
4)取3)项下的备用残渣,加甲醇100 mL,加热回流1 h,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滤液用正丁醇振摇3次,每次30 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3次,弃去滤液,将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5 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对照液1 g,加甲醇20 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2种溶液各1~3L,分别点于用同一1%的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硫酸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
2.检查
(1)总灰分:不得过7.0%。
(2)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0%。
(3)其他: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
3.挥发性醚浸出物 取本品粗粉约2 g,置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干燥12 h,精密称定质量,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醚适量,回流提取8 h,取乙醚液,置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放置,挥去乙醚,残渣置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干燥18 h,精密称定质量。缓缓加热至105℃,并于105℃干燥至恒重。其减失重量即为挥发性醚浸出物的质量。本品含挥发性醚浸出物不得少于0.30%。
4.含量测定
黄芩苷: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1)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条件:以十八烷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磷酸溶液(47∶53∶0.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 nm。理论板数按黄芩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 000。
(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黄芩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60g的溶液,即得。
(3)供试溶液的指标:取本品适量,研细,取约0.5 g,精密称定,精密量取甲醇50 mL,称定质量,加热回流1 h,放冷,再称定质量,用甲醇再补足减失的质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4)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10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1 g含黄芩以黄芩苷(C21H18O11)计不得少于5.0 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