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与中国、历史与现实、规范与实证协调

二、世界与中国、历史与现实、规范与实证协调

1.世界与中国的协调

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断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空前紧密,中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不断加深,世界对中国的依靠、对中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只有放在世界大背景中,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的现时方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思政课教学中必须要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世界视域,准确展现当今世界和有关国家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发展,以及值得借鉴的有益经验和值得吸取的深刻教训,以实现江泽民所强调的,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在借鉴的同时,在教学中更要展现当今中国的国情、当今中国的特色和当今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避免照搬照抄和全盘西化,从而让学生明确他山之石,用于攻自身之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充满信心。

2.历史与现实的协调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今天的世界是历史的世界的延续和发展,以史为鉴可以见规律、知兴替、明方向,可以开智慧,长见识、增修养。马克思主义正是建立在对历史现象的科学分析、对历史方位及内在发展要求的科学把握、对历史变化规律的科学揭示基础上的,其本质也是历史性的。因此,思政课教学中,必须以历史为例,从中国和世界历史的角度展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主要理论观点的来源、依据、演变、发展。这对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正确性的理解认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此同时,任何历史学习都非发思古之幽情,考察对象是过去,立足点是现在,面向的是未来。重视学习历史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运用,正是为了通过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进一步明确今天的前进方向和前进道路,进一步增强对今天所选择的理论道路制度的自信。因此,在展现历史的同时,更要展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时不断解决的重大问题,从实践中汲取新鲜经验而不断获得的新发展,在世界与中国社会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展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进一步推动这一理论的入耳入脑。

3.规范与实证的协调

教学中的规范讲解方法就是阐述事物应该是什么,应当怎么样,应该怎样做;实证讲解方法就是阐述事物眼下实际是什么,实际怎么样,实际上正在怎么做。显然,应该的事不等于实际的事,两者是有距离的,有时这种距离还比较明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正确认识改造发展当今世界、当今中国、当今每个中国人自身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思政课必须展现这一理论为中国规划的现代化蓝图,实现这一蓝图所确立的战略战术、原则、方法、手段,从而使学生对中国和自身的现在有积极的判断,对中国和自身的未来有明确的、乐观的预期。与此同时,由于事物的多样性、变化的复杂性、发展的不平衡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各地区、各部门、各个人那里的接受程度和践行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中国内部也存在许多问题、困难和障碍。应该是什么、应当怎么样、应该怎样做,与眼下实际是什么、实际怎么样、实际上正在怎么做,在不少地方和人身上是有明显距离乃至完全不一样的。如果思政课回避这一现实,反倒会突显马克思主义苍白无力、缺乏自信。因此,必须全面客观阐述中国的现状,全面客观阐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上述问题、困难、障碍的解决之道,强调理论虽好,重在践行;只有从自身做起,从每个人做起,理论的生命力才能体现和延续。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只要努力奋斗践行理论,就一定能实现宏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