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体制障碍,破解经济社会发展困境

四、如何突破体制障碍,破解经济社会发展困境

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困境并非是短期现象,试图通过暂时性的方案最多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作用。破解当前经济发展困境,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在供给侧(生产)和需求侧(消费)同时发力,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分配领域进行理论和制度创新。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为破解这一发展困境提供了有利的制度性优势。

正如前文所述,混合所有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旧的按劳分配原则不能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一方面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另一方面并没有体现公有资本的全民所有的性质。因此,应该创新收入分配制度和公有资本的分配方式,打破按劳分配的僵局,建立公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将公有资本的全民所有制性质真正体现到公有资本收益分配当中,统一国企和民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让民企员工也分享到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发展成果。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中也明确提出:“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这些政策为公有资本收益共享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首先,收益上缴比例将会大幅度提高,目前国有资本收益上缴财政的比例大约为10%,这与2020年的30%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其次,上缴财政的收益更多地用于社会保障和民生支出,这将避免以往的大部分回流企业的现象;最后,收益上缴与员工分配有机结合,并且通过员工持股使得员工分配也更多体现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

公有资本收益共享不仅体现共享发展理念,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同时打破了按劳分配的理论与现实僵局,激发理论与制度创新动力,更为重要的是为破解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困境指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首先,公有资本收益共享有利于扭转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公有资本收益共享让公有制经济以外的社会群体能够获得公有资本的收益,这些收益通过上缴财政的方式,更多地用于社会保障和民生支出,使得社会低收入群体更有可能获得公有资本的收益。2014年我国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 913亿元,同年全国国有企业利润总额为24 765亿元,若利润上缴能达到30%的水平,则仅国有企业利润上缴占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比重将达到46.7%的水平。可见,公有资本收益共享机制的建立具有提高社会保障和民生方面的支出的巨大潜力,从而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

其次,公有资本收益共享有利于化解企业成本过高的问题。公有资本收益共享对降低企业成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公有资本收益更多地上缴财政,用于社会事业支出,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财政收入压力,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同上例,以利润上缴财政30%的比例计算,仅国有企业利润上缴即可占2014年财政收入的5.3%,占企业所得税的30.2%。二是降低企业的工资成本。由于企业员工可以通过公有资本收益分享获得额外的收入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压力。企业成本下降有利于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

可见,公有资本收益分享在破解发展困境上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这正是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一制度优势,也是共享发展理念在“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上的重要体现。在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发挥公有资本收益共享机制的潜力,可以真正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确保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的健康稳定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政策支持。

【注释】

[1]图形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绘制。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92页。

[3]图中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用10%最富人口的财富占社会总财富的比重的倒数表示,数据来自世界财富和收入数据库;经济增长用年均GDP增长率表示,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库。图中选取了几个国家近10年的数据,反映的是大致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