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步入新常态是新时期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累起来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结构性调整和深层次矛盾的主要体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经济发展的速度开始减缓,企业生产成本逐渐提高。从2011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速开始下滑,从2011年以前的年均9.8%的GDP增速下降到2012年的7.7%,2015年更是下降为6.9%。这次经济增速减缓与全球经济周期性下行和国内经济的结构性问题都不无关系。但从较长时期来看,企业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是经济新常态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步入中高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据统计,2000—2014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以下简称人均工资)从9 333元提高到了56 360元,年均名义增速为12.73%,实际增速为10.24%,而同期年均实际GDP增速为8.6%,低于人均工资增速。不仅劳动力成本提高,作为企业生产成本组成部分的土地成本、环保成本、能源资源使用成本等也在快速上升。但与此相应的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却不高。据统计,2014年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2.1%,发达国家是3%—3.5%;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9%,发达国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占2%—3%;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最高为30%,科技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50%,而先进国家这两个指标都在60%—70%之间。由此可见,企业正承受成本增加和创新能力不足的双重压力,影响投资和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我国收入差距正在逐渐拉大,而且出现居高不下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取得长足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也逐渐被拉大。从2000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就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水平,达到0.412。从2003年开始基尼系数一直维持在0.46以上的水平,2008年达到峰值0.491,尽管从2008年开始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0.462(见图1)。
图1 我国2003—2015年基尼系数变化趋势[1]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市场化改革和“效率优先”的发展理念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效率优先”的发展理念下,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社会经济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随之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逐渐形成了先富群体和先富地区。在带来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削弱了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差距居高不下,不仅是社会分配不公的重要表现,影响社会稳定,而且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共同富裕目标的追求不相协调,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两大问题(经济增长放缓和收入差距较大)可以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一方面,降成本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但降低劳动力工资不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另一方面,提高工资和劳动报酬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但提高企业生产成本不利于经济增长。两者相互促进的关系现在转化为相互冲突的关系,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最大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