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教学: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例

一、融入教学: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例

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后,这对我们大学公共政治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提出了要求,即将“四个全面”发展战略融入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知晓改革开放的实践,而且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发展的历史逻辑与现实依据。由此,本文以“四个全面”发展战略中的“全面深化改革”为例,探讨将“四个全面”发展战略融入“概论”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

“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要融入“概论”课程教学中,它与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最具融合性,而且2015年版的教材,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第二节标题,从三个方面——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以及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做了提纲挈领式的论述。

本文在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版)第七章的基础上,针对如何将“全面深化改革”融入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基本的思路和理论阐述。

改革是兴利除弊的法宝。为修正“高、大、全”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与“文化大革命”的积弊,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喊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的口号。从1978年至今,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开端,改革开放的深入,直到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与现实实践过程。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国人高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中国的改革开放随着邓小平同志的脚步继续前进,走向深化。

改革与开放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开放本身就是一种改革。开放已经融入中国改革的血液之中,成为改革的一部分。融入开放的改革是不断吸纳人类文明的成就,不断参与到国际的大循环、大发展、大空间,不断推进贡献人类的和平发展的,学习与吸纳、合作与参与、贡献与创造的过程。从农村到城市,中国持续改革: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国有企业改革,改革是中国农村与城市发展的法宝;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法宝;从经济特区到西部大开发,改革是中国沿海与内陆发展的法宝;从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到国务院机构改革,改革是中国政治体制发展的法宝;从加入WTO到建立自由贸易区,改革是中国开放持续行进的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毛泽东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基本总结。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宝,是改革开放以来历代领导集体不断实践的基本总结。土耳其中央银行北京经济参赞尤科赛尔·戈迈兹认为,正是这件法宝使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充满活力。从国际经验看,发展中国家存在因改革乏力造成增长停滞的风险。全面深化改革能有效防止此类风险。无论开放资本账户、开放金融系统,还是推进社会保障建设、教育改革、环境保护,中国还有很多基本问题需要循序渐进地解决。可以预期,中国在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会时刻保持警醒,并使未来充满希望。

由此,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今天,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的论断。中国的全面发展靠的就是改革与开放,改革开放一开始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今天已经成为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法宝。“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宝”——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这说明改革成为中国发展的常态,为中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提供了整体发展格局、制度支撑与发展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