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向学生、教学向学校、教学向社会开放
1.教学向学生的开放
以往高校思政课教学过多强调教师主导作用,教学多以教师主导模式为主,使课堂更多地成为教师展示个人知识和风采的舞台,淡化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为此,思政课教师应强化学生意识,着重于激发学生分析能力和学习兴趣,寻求新型的对话教学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建构自身的价值和信息系统。当代大学生非常渴望生动鲜活的思政课教学,因而教师要变教学中的单向输出者为服务学生成长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引渡人”。事实上,不少学生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不乏真知灼见,甚至比教师还准确深刻。此时就可以让这些学生上讲台主讲有关内容,使学生互教互学。实践证明这对调动主讲学生与听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2.教学向学校的开放
思政课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外交,以及中外思想、行为、心理等方方面面,可谓包罗万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思政教师即便再努力,也很难成为通晓各科专业知识的全才。而高校往往有多学科、多专业的设置,多教师、多人才的配备。为了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水平,思政课应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可以请其他专业的教师来讲授思政课中的有关专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听学校其他专业教师开设的有关讲座或课程。为了避免盲目听有关讲座或课程,思政课教师事先要了解有关讲座或课程的内容,然后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事后还要有反馈、作业或交流。
3.教学向社会的开放
多年来,由于受到经费、学时的限制,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常常被忽视。而思政课只有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其实效性。现在,随着思政课日益受到重视,经费和学时问题正逐步获得解决。为此,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发挥社会这个第二课堂的教学与实践作用,组织学生走进农村、社区、厂矿和企业参加有关劳动,开展社会调查和勤工俭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国情和理论热点问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