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部分结合

五、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部分结合

在讲授“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时,可以结合创新发展。

教材在这一部分的开头明确提出,解决我国在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必须深入认识新形势下社会治理规律,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提高社会管理能力。然后,教材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五个方面具体说明了当前我国在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方面的主要举措。

这一部分主要吸收和借鉴了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的相关内容,其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中的治理格局不断创新。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格局。这在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表述的基础上,增加了“法治保障”的新要求。这一变化体现了党推进依法治国、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能力的意志和决心,也体现了法治保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第一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了“社会治理”的概念,而且把社会治理格局进一步发展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在社会治理格局中,政府由原来的“负责”转变为现在的“主导”,标志着政府发挥职能作用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也标志着社会治理的主体开始真正实现了多元化。过去,“政府负责”,表明政府是唯一的治理主体。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治理要求在发挥好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人民国家人民管理的作用,引导社会成员增强主人翁精神,激发社会自治,让大众的问题由大众自己来解决。因此,包括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在内的各种社会组织和广大公民也都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

二是相比2013年版教材增加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容。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是习近平在2014年两会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讲话的主要精神。在谈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时,习近平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为了落实这一精神,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开始了加强基层建设的探索,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加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是党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不断深化和创新发展的必然结论。

通过对以上五个结合点的讲授,让学生对五大发展理念与和谐社会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内涵、方针、目标、主要举措等方面的内在联系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也让学生认识到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可能性。

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再深化和新飞跃,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指引。找到“概论”课各章节与五大发展理念的结合点,是五大发展理念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关键。但是,要真正让学生从内心认同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指引,教师还必须从理论上向学生讲清楚五大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之间的关系。

例如,教师可以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对五大发展理念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关系展开分析。因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是马克思解释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两个基本范畴。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发展是社会内部诸要素禀赋结构矛盾运动的过程。每一种社会要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它的独特作用,这种独特作用在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还具有相对性、整体综合性和运动发展性的辩证本性。我国社会发展在动力、内容、自然环境、外部环境、成果惠及面等方面存在不全面、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结构性矛盾,这些结构性矛盾构成了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现实基础。因此,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展现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结构性意蕴和辩证性特征,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