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首先,要向学生讲清楚,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这个基本国情体现在方方面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人均GDP是3 700美元左右,2015年我国人均GDP超过8 000美元,从近4 000美元到超过8 000美元我们用了不到7年时间,而且在未来5年左右,我国人均GDP按照不变价加上汇率升值,加上价格指数,有可能在2020年之前实现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经济增量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然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这种国情体现在自然资源中就是我国的自然国情,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以气候变暖为标志的全球环境变化已经发生,极端天气气候现象出现的频次在增加,强度也在加大。中国本身是气候变化最大的受害者。尽管在温室气体的制造和排放上中国是后来者,但是我们的受害程度却是最严重的。中国仅有世界7%的耕地,要养活世界20%的人口,并且还要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并且破坏程度越来越强,影响也越来越复杂。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农耕历史的农业大国,农业受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影响剧烈,同时,中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中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整个自然灾害损失的70%左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1]。
再从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来看,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每年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就已经是相当高了。后来由于我国GDP规模迅速增大,这个比重有所下降,但是损失的绝对数量还是在大幅度上升。例如,仅2008年的南方雪灾就造成了1 561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随着经济的发展,单位土地面积上的GDP越来越多,单位土地面积的粮食产量也在提高,因此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此外,灾害经济损失占当年新增GDP的比例同样也很高。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一直呈上升趋势,每年平均有370万人、740万亩的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影响;418.2万所房屋被毁,安置受灾群众4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人民币。因此,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除了自然灾害外,近些年因为环境保护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其中多起群体性事件已上升为暴力冲突。
学生了解了我国的自然国情后,就可以引出为什么要绿色发展。因为,绿色发展已经不仅仅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而且也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道路,否则,我们的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将无法支持这种高速增长,并且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这就要求我们从自身实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把绿色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把建设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大任务,把节能减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