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

六、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实际上是围绕国家治理能力与体系现代化展开,最终目标是为小康社会构建成熟的国家治理体系和保障体系。

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原署长罗思义认为:“‘四个全面’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割裂开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有力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并且打破那些试图阻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企图。因此,‘四个全面’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是理所当然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将“四个全面”各个组成要素贯穿起来的重要主线,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都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改革创新社会体制;坚定不移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地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坚定不移地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全面深化改革力度前所未有,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全面深化改革,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同时,注重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一个高质量的现代化国家。这个高质量的国家指向四个方面:高质量的治理——法治的治理;高质量的领导——法治的领导;高质量的国家——法治的国家;高质量的民主——法治的民主;高质量的经济——法治的市场经济。

全面深化改革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阶段与各个领域,它与整个国家的各个阶段与领域的体系建构相结合而改革,相结合而促进,相结合而深入。柏林德国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学研究部主任克里斯坦·德瑞格尔认为: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有效防范各种经济风险的必要举措。全面深化改革,表明很多领域的改革都会提上议程。比如,为私营企业提供更好的政策条件以鼓励创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使中小企业能比较容易地获得贷款支持,让经济更有活力;改革户籍制度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将在稳定国内需求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匹配中国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实行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的政策等等。全面深化改革经历过各个历史时期的累积和各个领域的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有赖于党的领导、人民的支持与国家治理能力的整体提升。全面深化改革“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任务。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新举措,一般性举措不写,重复性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举措不写。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2]。全面深化改革主要解决制度巩固与治理现代化这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使整个体系完善起来、协调起来、整合起来,通过改革使各个体系全面地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贯彻到教学中就是在教学中及时充实改革的新内容,把改革的内容作为常讲常新的结合点,这就需要随时关注改革的进程,并突出全面改革的思想,把改革的内容具体化,把全面深化改革从口号变为教学中的实际内容,在教学内容改革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在教学中贯彻和体现的精要,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创新的最好落实。

【注释】

[1]《2014年国务院各部门取消和下放246项行政审批事项》,中国网,news.china.com.cn/2015Lianghui/2015-03/05/content-34958885.htm,2015-03-15。

[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