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指导作用

一、五大发展理念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指导作用

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深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国家每五年制定的规划本质上是人民的规划,发展是为了使人民能分享成果。五大发展理念突出共享,充分体现了“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因此,五大发展理念的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体现对人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接班人的主渠道,应该深入思考如何把五大发展理念融入思政课教学中。

第一,教师认真学习这一理论并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思政课的应然之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使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国情,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性,及其所反映的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为此在教学中必须不断体现包括党的代表大会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党对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这部分内容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五大发展理念不仅要进课堂,还必须进一步提高五大发展理念教学效果。思政课尤其是“概论”课的教学还应帮助大学生提高政治理论素养,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自信,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五大发展理念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发展观念的新飞跃,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在思政课教学中要突出五大发展理念教育,使学生切实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认识五大发展理念及其相互关系,从而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第三,五大发展理念在思政课教学中,不应只是进行一种单纯的发展理念的讲解,还应使五大发展理念落地生根,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胡鞍钢在《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的发展经济学》这篇文章中指出:五大发展理念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彼此间相互融通,相互促进,有着统一的目标,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五大发展理念的教学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锻造学生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而且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教学,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成为学生的基本信仰和行动指南,并融入学生“血液”,使大学生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自觉践行社会责任。使大学生成为健康的、脱离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和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