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清楚绿色发展的内涵——“是什么”与“不是什么”
1.“是什么”: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在向学生阐释“是什么”之前,有必要总括一下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演进。20世纪以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总体是局部性的,但是,进入20世纪后尤其是“二战”以后,资本裹挟下的工具理性逐步占据上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得以空前加强,对自然界应有的敬畏之心逐渐烟消云散。各种环境危险开始逼近人类,大自然的“报复”正在若隐若现。此时,分别代表着科学家个人、科学共同体和国际政府组织的三部震撼世界的里程碑著作《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和《我们共同的未来》陆续问世,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全球普遍性生态危机的严正关切,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全世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绿色发展议题也开始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2]绿色发展是以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为基本遵循,以绿色低碳低熵循环为主要原则,充分照顾到生态承载力的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新型发展模式。这里的“新”,是相较于传统发展模式而言的。后者是典型的“增长主义”,把追求生产力增长置放到首要位置,以高能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代价,罔顾自然界的先在性价值及内在平衡、物质能量守恒规律、地球生命共同体等观念,把自私的眼前利益视作改造自然界的最高律令,属于色彩鲜明的人类中心主义。绿色发展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升华演进而来,也是对传统模式的革故鼎新,以可持续和可循环为核心旨趣,努力达臻人与自然的共存、共生和共荣,是一种强调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协同进步的发展思路。事实上,绿色发展理念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追求,十分契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未来“理想天国”的愿景:“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同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同于自然主义”,这时,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双重矛盾”将迎来“双重和解”,自由与必然、个体与类之间的冲突也将会得到全面的消解,“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3]。在这里,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探寻绿色发展的“马克思解释”。
绿色发展是一个蕴含丰富的总系统,包含着若干相互支撑的子系统,诸如绿色经济发展、绿色政治发展、绿色文化发展以及绿色社会发展等,它们有机融合于绿色发展的总系统。其中,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生产)是绿色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绿色政治发展(绿色执政、绿色政府)是绿色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绿色文化发展(绿色思维养成、绿色话语体系)是绿色发展的舆论氛围;绿色社会发展(绿色城市、绿色社区、绿色学校)是绿色发展得以展开的力量之源[4]。绿色发展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践行生态理性原则;二是坚持适度和节约原则;三是遵循高效和清洁原则。
总之,对于绿色发展的内涵“是什么”,要向学生阐明它是“与工业文明黑色发展模式彻底决裂,积极探索生态文明低碳低熵低代价的绿色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5],代表着人类高阶文明的发展方向。“从我国国情来看,没有美丽中国,就很难有富强中国,因资源与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短板’”[6],所以,践履绿色发展之路也必是早日实现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中国梦”的努力方向。
2.“不是什么”:不是拒斥经济发展的生态中心主义
在向学生阐释绿色发展“是什么”之后,还有必要引导他们作延伸思考,探讨绿色发展“不是什么”,这有助于规避他们停留在抽象化的概念认知阶段。绿色发展是一种相较于传统工业文明的新型发展模式,强调人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的互惠,但并不是去工业化和拒斥经济发展的生态中心主义。这一点必须与学生探讨清楚,防止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
绿色发展的实质在于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而非偏废其一。人类生于并长于自然界,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的资源环境支撑,正是自然生态供给了人类存在于地球的基础载体。因为无论在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下,首先“人靠自然界生活”,离开自然界,一切感性的外部基础就会失去,人类的创造就变成了无本之木,什么也创造不出来[7]。通过马克思的这段经典论述就不难厘清当今盛行的生态中心主义的逻辑瑕疵,这是充斥着浪漫情怀色彩的“荒野转向”,企图退格到“野蛮的远古时代”。生态中心主义是缘起于率先完成工业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发展中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高点,所以他们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更有资格”高调主张去工业化或拒斥经济增长的生态中心主义。但是,“生态中心主义好似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其实仍是以实际的需要为基的。……某种程度上是用反工业意识形态的豪情壮语道说资本主义的永恒不变性,进而蜕化为资本逻辑不断复制和固化自身的‘同路人’”[8]。
基于此,一定要让学生意识到绿色发展绝不是拒斥经济发展的生态中心主义,务必要警惕西方国家惯用的普世价值式话语陷阱和价值观圈套。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社会生产力仍是头等任务,没有经济发展支撑的绿色发展之路只能是空洞的“虚幻之路”。绿色发展追求的是一种旨在摆脱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黑色发展道路”并迎来绿色的健康可持续的工业文明之路。目前,我们不但面临着经济增长路径升级的时代课题,而且要承担起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一个已然进入现代化中后期的中国让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看到的除了再次崛起的超规模经济,还应包括绿色的希望。”[9]可见,绿色发展至少关涉到两个基本维度:一是经济现代化继续驶入更高水平;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含量”愈加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的更高境界。在此种意义上,绿色发展既不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蕴含激进情怀的生态中心主义,而是一种追求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均契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原则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协调发展模式。
总之,既要向学生探讨清楚绿色发展“是什么”又要说明白“不是什么”,力争从内涵和外延上帮助学生认清党中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的战略立意和精神实质,以便他们能“内化于心”,为“外化于行”开启精神之源和思想动力。